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IA

瑕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4: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8 第七周第七天
问题:
学记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请问:什么是教之不刑?
答: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有教者,嘴里吟诵着(呻)眼睛看到的(占)竹简上的文字(毕),喋喋不休像自言自语一样讲个不停(多其讯言),基于追赶界别、计划的进度,而不顾所教在学着心中安居(而不顾其安),使唤人不由其内心的心术通道参与(使人不由其诚),教化人不充分运用其内在资质(教人不尽其材)。如此教者对学生的输出违背教学原理(其施之也悖),对学生的要求也违背常理而被学生抵触(其求之也佛)。
教书就真的教书,而不是教人,一双眼睛一张嘴,其他啥都不带,这懒羊羊的样子!斅学半、蛾子时术、官事士志、敬孙务时敏、念终始典于学、化民成俗,一条不占
喋喋不休像自言自语一样讲个不停(多其讯言),像个精神病祥林嫂!
基于追赶界别、计划的进度,而不顾所教在学着心中安居(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像个赶写暑假作业的学生,朽木不可雕
使唤人不由其内心的心术通道参与(使人不由其诚),教化人不充分运用其内在资质(教人不尽其材),把人不当人用,把学不当事做
胸无教学之志、言无教学之职、行无教学之数,事无教学之实,理无教学之道
人、事、职、务、学,样样脱靶
“道”与“术”相分离、“人”与“器”相倒错。
活生生把教学事业,做成了一个草台班子

我们通过如下几项工作中心转移,完美的实现了,胸无教学之志、言无教学之职、行无教学之数,事无教学之实,理无教学之道,人、事、职、务、学,样样脱靶,“道”与“术”相分离、“人”与“器”相倒错。活生生把教学事业,做成了一个草台班子。
时教退息正业居学代表的“敬孙务时敏”气吞万里如虎,转移到,呻其占毕- “无魂之教”;
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转移到,教人不尽其材的“盲瞽之教”;
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转移到,施之也悖,求之也佛的 “悖逆之教”;
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转移到,使人不由其诚的人“违心之教”;
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转移到,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焦躁之教”;
謏闻、动众、化民成俗,转移到,呻其占毕的“无魂之教”。
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转移到,呻其占毕 - “无魂之教
如此一来 ,学作为既是个人生命的最高修行,也是民族复兴的最深根基,俨然成了另一副不堪的样子
“学业”从学生心中隐藏起来,找不到去了哪里(隐其学),原来心中装"学”的地方换成了装对老师的怨恨(疾其师),仇视学所带来的困难(苦其难),完全不可能到达学的好处(而不知其益)
即使勉强混完了几年学历(学习经历),所见到的被迫注意到的东西,都会很快忘掉(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学校老师之教,完全没有修改一点点人身上的佞邪之气(教之不刑)。
人之所以要学,是因为人是容易被侫邪之气污染的,必须要通过学养性养正养志养德
就跟机器需要设计制造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才可以正常诞生于发挥作用,一个道理
对侫邪之气的基本态度,是要禁于未发
以确保人气 “当其可之”、“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
这是教的存在理由
也是学必须要有的根据
如此“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的嬉戏之学,彻底荒废了教学基础,使人入侫邪的大门敞开失守。
良善之人,良善之君,良善之官士,实在不该

“教之不刑”的解释是通过教与学修改人身上的佞邪之气,修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刑”的利刀旁仿佛有一种割肉的意向,要修改自己就要有割肉的决心和准备,也要承受相应的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5: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9 第八周第一天
问题:
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请问,教之兴废是怎么实现的?
答:
既然都已经可以“教之不刑”了,就说说教学的如何兴吧: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叫做从容如大象漫步(豫);所施加的教育行为恰逢其时,叫做适时(时);不超越阶段、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孙),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长处,叫做观摩(摩)。豫时孙摩,教之有刑。
未雨绸缪,因时而动,因势制宜,自助学习,可以使教者的工作先产生成效,让学生有效掌握具体的知识。
实现了教学之间的智识传递,教学的职能有了最初的起点。这是很小的一步,但却是最基础的一步。万丈高楼从地起
兴教,教者由此出发。
那怎么把教的职能搞废呢?

教的基础核心可以由豫时孙摩而兴,却可以由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而废
孽根已生孽缘已起的时候,再来禁止,是为不豫,不豫者会遭到强烈的抵触和抗拒,难以奏效。
错过了时机然后学,是为不时。不时者,即使非常勤奋刻苦,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杂乱无章而不循序渐进,支离破碎而无系统完整是为不孙。不孙者,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知识体系混乱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整理
再加上不摩,燕朋、燕辟,教的基础核心就会彻底摧毁

教之性,可以由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而废
如此重要和美好的教化事业,奠定一个良好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
失去了一个好的基础,已经养成了一些成珂烂政之后,在寻求补救,其实会遭到已经坏掉的“教育共同体”的强烈的抵触和抗拒,难以奏效。
这是不可不豫
错过了修补抢救已经烂掉的“教育共同体”的时机,即使举全社会之力非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这是不可不时
杂乱无章而不循序渐进,支离破碎而无系统完整的修补,混乱的措施使得败坏的“共同体”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整理。这是不可不孙。
一个学生独学无友,不与同学“相观而善”,便会因为孤与独而使自己的学识结构变得简陋鄙陋,会因为少了同学切磋而一个人瞎琢磨,使得自己的学识内容的范围视野变得见识狭隘稀少。这是不摩。
学生交酒肉朋友,不学损友,会抵触师长的教导,背离学习正道。这是燕朋逆师。
学生做邪僻、不正当的言行,做不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会丧失求学的目标与动力,荒废学业。这叫做燕辟废学。
不豫、不时、不孙、不摩、燕朋逆师(人)、燕辟废学(事),可以废掉所有的事情,学当然也会废得掉
自己要做个事儿,自己用有效的方法去败坏它
这是荒唐的
所以要把握住教之兴废之法,不自己挖自己的墙角
干些滑稽事,做成了滑稽人
只有这样不做滑稽事,不做滑稽人,知道教怎么做好的,又知道怎么就做坏了,才可以打算去做教师。

教之所由兴,豫(远见与格局),时(智慧与艺术),孙(效能与系统),摩(生态与活力)。
教之所由废,不豫(战略懒惰),不时(时机麻木),不孙(系统混乱),不摩(生态孤立),燕朋(关系污染),燕辟(内容腐蚀)。
有能力做教师的人(君子),能够把握的住这两者,才拥有了做教师的资格。
什么叫既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呢?
首先要做到豫,禁于未发 。对学生的性状有完善的认识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有完美的引导发展的策略和方案;
然后要做到时,当其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所施加的任何教化行动,都不前不后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时。时间(进程)上的舒爽。
第三要做到孙,不陵节而施,对学生所施加的教化行动,都不多不少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处。空间(结构)上的舒爽。
第四要做到摩,相观而善。将学习从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共生的社会过程。它要求教育者是一位出色的“社群建筑师”,打造一个“敬业乐群”、“论学取友”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豫” 创造了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态(防御)。
通过“时” 抓住了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攻击)。
通过“孙” 确保了前进路径的有序扎实(根基)。
通过“摩” 激发了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活力(氛围)。
四者协同并用,教育便走上正轨,“教之有刑”。
如此的教学过程,把他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任务体,他会是一个什么生存体验呢?其中的教者会是什么体验,其中的学者会是什么体验?
合作、超越、快意
有个字,非常能表达这个复杂的体验“俞”
这个过程明显不是划船,而是主要用语言完成的
所以不是俞
而是喻
所以,这种君子所为的掌握好了兴与废的教,是什么呢?

喻的意思,君子之教,即知道教之所有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所以完美的运用了豫时孙摩,而使教学共同体,共同超越书山学海而浅浅的开心。
美吧?!

教之兴:豫、时、孙、摩
教之废: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
可见学习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人要做好学习的准备,订立学习的只想,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多与伙伴交流,还要提防不良朋友的侵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6: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0 第八周第二天
问题: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请问什么是喻?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请问什么是善喻?
答:
什么叫做既知兴又知废?这是一个换了频道的思维
既知又知,已经不是通常说的知了
既知又知,不是两个知,而是从两个知中挤出水来,做成第三个知
生成了第三个活体的知
这边是昨天说的喻。
喻,有效运行中的浇花共同体
及其所散发出来的声响气息
合作、超越、快意
淡而深刻的“高峰体验”
故君子之教,喻也。
如此之喻,运行出来的结果是个什么呢?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
道弗牵,道上有神,神能入心,入心则能自动。领其上道,然后交给神威自带。教者不宜渎神以引。
强弗抑,大声疾呼其上道行动,唤其行心声音要响亮,但不要把人给吓住了。
开弗达,替他砸烂锁链开启心智之门,让世界撞到他的心里去,但不要提他生活在世界,让他自己去活。
道强开,都是要在心上做工的,不在他的面对上做功
启动机器,开动脑筋,然后让脑筋自己去运转任务
道而弗牵则和,  道弗牵能怎么样呢?和
把人领到“道”上丢了,人和道的不同就会在那里碰撞发酵,发热脓肿,最后涅盘生根开花结果
这一切都是人与道的自然作用,就像狗见羊,只要他们在一起就会自己开打
然后就能怀孕生崽
和,和合的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强弗抑会怎么样?

大声地把人从另一个状态频道喊出来,进入另一个状态,不把他吓到不让他对新频道抵触,你说会怎么样呢?
他肯定就会自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推动事情的变化
所以易
开而弗达则思, 开弗达会怎么样
开启新世界,把它扔掉世界面前,让他自己去面对世界要求,他的神道身位已经没有了牵绊而坐进此道(道弗牵),他的活力命力气力已经被唤醒(强弗抑),并乐对世界场景(开弗达)。这一路下来,到了开弗达这里,是不是相当于一个走对了道,攒足了力的战士,正与对手四目相对。
和对手四目相对的时候干什么?

开弗达则思
如此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思都齐活了,这“喻”的事业,教这个事业,也就算是到了至善之境了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要把教、喻这件事做到至善,得和易以思——让学生与教学共同体“和”,让学生在任务现场不打瞌睡,让学生注意力正对学习任务。

“俞”的本义:动词,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在河流上快意航行。
“喻”的本义:动词,以形象生动的类比说理,使人轻松愉快接受一个观点或主张。
两个字都有一个愉快的意思,学习最后的境界在于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快乐的前提是获得价值,善喻的老师会让人达到“和、易、思”的境界,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11: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1 第八周第三天
问题: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问和易以思是什么意思?
答:
教者有兴有废,知兴废者喻,善喻者能使和易以思。其法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
与此对应,学有兴废么?
有,学之废,失于四:多寡易止
有必要,对多寡易止进一步说明:
多,贪多嚼不烂,说的可不只是个数量问题,他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思维方法错误——把一个整体割裂一块一块的,还怀抱多片,连自居都无法实现,错误认识都无法达成。
寡,见识浅视野窄,也不只是个数量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一个整体只是一个整体,没有细节和划分的思维,用道德经的话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绝对的实用观妙的方式,抛弃了观徼。观妙无名,观徼有名,有名万物之母。寡,是一种什么的方法错误
多寡,对应的是将观妙观缴割裂出来的方法论
易,之所以流变不居,因为无形以至于无正形,这也是一种方法论错误。认为事物没有“态”。与前面的多寡性质一样,都是割裂自居,不同的是多寡割裂的是形与态,易止割裂的是进程。易否定态,止否定了势。否定态的意思是,事物的内在运动没有细节没有中间层状态,什么都没有;否定势的意思是,事物运动的任何的态都是静止的,没有指向未来的趋势。
多寡易止:魂魄态势
多者无魂,寡者无体(只有魄)
易者无态,止者无势
学跟教一样是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在于运动。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
教的生命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学的生命也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
生命之名与生命之实
名实
身份保障和运动机制保障,是教学不失两块基石
多寡易止,破坏了学的魂魄态势,学的生命之名和生命之实,都被消灭了
这是学者之失。教者必救,不救则教不成学不就。

多寡易止是学者失败的四大途径,他们是学者这个学习共同体从结构到功能旳失能原因
学者之心从实到名的丢失与败坏
也就是说,这四失,失的是心,不是别的。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心德结构,所失不同
了解一个学生的心德结构了,就能知道他的所失为何
也就能针对性的准确的救其所失了
教者,长期日常化的维持一种有效的教职之能,随时救助学生之失的人而已。
也就是说,教有兴废,通过教者善喻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促进学生和易以思来解决。
学者之失,通过教者常善施救来解决

从学者的角度体会,教的失败在于,学者发生了多寡易止四失,而未有知其心救其失,恢复学者内部的和易以思,从而保持了教的“长善”。
教者长善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教者善喻还需要长善救失,二者不可或缺
长善是善什么呢?善教善救
所有的善“行”,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者性质呢?有的
所有的行包括善行,都是在追求极其志
只不过善行是能实现继其志的,恶行则不能实现这个追求
教者长善救失,也不过是教者被继其志而已
也就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师学跳神
这可是教化的根本原理的自然表述
继其志,是怎么发生的呢,这个自然原理是个什么内容呢?
歌唱得好的人,他的成就是什么呢?
歌曲歌声的流行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让歌声飘过时空
所谓乐教
使得跟着他唱歌的人,体会到那样唱歌的“心”律,久而久之自己的心也就那么律动了
参照乐记的描述
音声相和,则心变
发出跟歌唱者相同的声,继其声
取得和歌唱者相同的“行”
同理,教者的“教”本身,跟歌者的“声”一样,是一种“行”,一种“声”,会通过学者的心的感知,引起心动(感物而动)。老师这个人教,学者老收到这样的“声”,学者之心反复那样动,久而久之,学者心变了,变成和教者一样的律动,获得和教者一样的“志”。
所以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志分志痣痔,教者传给学者的具体是哪一种,这是个关键问题和环节。如果这个环节的技术操作不清晰,这三种志,实际上传成了什么,边会失去控制
成功传递的前提是:教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约而达,少而精并且全部被吸收;微而臧,颗粒细小,切每一个颗粒都深藏营养;罕譬而喻,直达而非拐弯抹角围着本体打转转,甩丁甩当。
少(少一个叫少,多一个叫多),实(没有一颗秕谷稗子),准(靶向药,不绕圈圈)
如此,是继志的充要条件。
教言的性质,依照其有效成分,按照如此充要条件使继其志。
到底学生继其志到底“继”到的是志还是痣还是痔,这是一个可难可易的事情,有它的讲究。能处理这个难易,是教者责任。

和、易、思仿佛学习的三个阶段,先找准道路与正确道路相和;然后发挥自身主动性,思考如何把道路走得更好,怎样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和长处;最后就是思考,把经验统合吸收,孕育出新的更好的经验,达到知行合一、感受天地的大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16: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2 第八周第四天
问题:
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请问什么是继志?
答:
善教者直接感染学者,不需要中介和套路,这是所谓继志
继志之“法”:约而达 (言简意赅,直击核心);微而臧 (精微深刻,富含价值);罕譬而喻 (不譬而喻,直接做功)
回顾这个流水线:君子知道学兴废而知喻,以致善喻
善喻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至学者,和易以思
其难易在于内心的偏好
多寡易止
心之莫同也
知道这些,便是知道了至学之难易,从而知道了学者的好恶
便能喻、善喻
教者收拾学者的途径办法广博
博喻
如此君子就不是普通的君子了,是一个可以为师的君子
因为善喻博喻的统御功能,能为师者自然能为长
长做到很大便是君了
能做师,便能做管理者,能做管理者便能做领导者
以此看来,教者为师,简直就是一场实习
一场做管理者做领导者的实习

前面讲师者要“喻”“善喻”,这里讲师者可以“罕譬而喻”,这就是对师者一种考验了,学生择师,师择学生,师的这个择不是这个学生我想不想教,而是我教不教得了,他等不等懂我,继承我的志,这个志像一种武功心法,不能胡乱用,而是最终成为学生和老师的一种链接,一种不言而喻。达到了这种境界,老师就不用过多的“喻”,就可以“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言简意赅、直接做功就可以达到教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20.23 第八周第五天
问题:
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请问,怎么尊师?
答:
教者因为能从兴废难易中识别一个人的好恶,从而生出博喻以带领学生和易以思,所以成为师
这意味着对人的活动管理,意味着对一个人的领导,所以,为师这件事其本质是学者为君
因此择师就显得很重要了
学生与老师的教学共同体,学生的对老师的继志,会具有跟家庭对一个孩子养性养志养志养德相似相同的功能
校风学风班风师道,会如家风家教家道一样塑造一个人
深刻的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
如果这个人注定今后是国君,这事儿就关乎国运了
史书上说,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大概说的就是择师极其重要需要极端慎重这个道理吧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
历史上发生的事实,为这个审视提供了大量史料
这就是华夏传统的圣王之道
从圣(国师)王(国君)分离,到王师一体,再到师道堕落至今遍地皆师。
原文: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李影 9/30 07:10:58
老师,既然选择老师古人也说这么慎重,为什么文王找姜子牙却通过占卜呢?对于现在来说,好像占卜不一定准啊

陈刚 9/30 07:12:39
你这话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占卜很落后是吧
占卜是问天啊
这多么神圣庄严
所谓通天切地,那可不是比喻呢
只不过我们现代人做不到了,就斥之为腐朽落后。我们一直这样干的
这也是老师教的,正好证明择师要慎

各位,昨天烈士纪念日,今天国庆节,我们缅怀先烈祝愿祖国好!发扬学记精神安学亲师乐友信道,蛾子时术,直至大成强立不反化民。
师者在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
为什么教者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学以载道,师以安学
学之所以能为学,凡学之道,尊师,使师者得到端庄尤为困难,严师为难
恩者无义,义者无恩
这是自然现象
亲自抚养我们长大,每天和我们苟且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被淹没在日常的爱恨情仇之中,我们容易感知到养育之恩,一起混日子之亲,却难以体会到他们所携带的天地大道。亲师容易信道难。
说人话,天天厮混在一起,难以给对方尊严
这是恩者无义
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人生警示,神圣面对的,都是不亲自抚养我们的祖宗
古圣先贤能提醒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好像所有的道理是非都在他们的身后陈列,推开他们这扇门,背后就是天地大道
但不会从祖先那里体会到父母日常养育的爱恨情仇
所以容易尊崇的对待祖先和他们身后的天地道义
所谓义者无恩
教者、天道、学生三者,就是那样一种恩义纠缠
教者和学生日日厮混在一起,有恩,容易亲。学生对师却不容易尊、严。
这样就会导致教者身后的“道”没有尊严,不神圣
所以学记说,为学之道,严师为难
难在亲师难严
师不言则到不尊
所以亲师难言也就是教之难学之难
这是自然规律
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并采取人类行动,战天斗地,克服亲师难严的困难,使“师严”
克服恩者不义的自然障碍,使师这个亲者恩者成为义的代表和使者
这就是逆势尊师
通过这个逆势操作,撬动道的力量威覆使民敬学,从而巩固和维持尊师
让恩义成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恩义两分,恩者无义亲而不尊,义者无恩尊而不亲。
这是师生关系建设的枢纽
因为师太重要,所以必须要建设这个关系
——尊师
具体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
而这个相分虽然常见,但并不正常
说他是自然现象,是说分裂之后必然这样,而分裂已成常态,所以随处可见
发生这样的难事儿,还是因为学者以自己为中心,不以学为主造成的
管人不管事
师与道与学,在学这个系统里,就必须要统一的
通过尊师的礼,来促进师道学的乐
师道学相统一了,道的尊崇地位变自然彰显了
道的彰显了,人们就知道敬学了
一些还是为了学
让学的事业能够昌盛
有些什么礼呢
所谓大学之礼,即便皇上召见师也不行臣子之礼
当一个人以师的名义活动,这个人就不会被当做皇上的臣
不当臣当什么呢?
当一个人在丧礼上为尸的时候,也不被当作臣对待,他是鬼神的代表
当一个人为师,则是道的代表
皇权和政治权力代表什么呢?势
皇权不管鬼神,势力最终服从道统
三方使臣相聚,各在其位
尊师不是尊师,是尊道
所以学者要有尊道之心,如此才能善学
像前面说的恩义相分,学者没有道心,自然会成为不善学的人
因为恩义相分的本质,是自我膨胀

怎么尊师?首先老师得是一个恩义并施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前面讲不愤不启,这也是恩义并施的一种表现,老师愿意帮助学生,但学生必须先学会思考,直到合适的时机,老师再加以点拨。严师为什么难?难就难在严师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代表的是道,人在道面前自然是心服口服的,老师到达了这个高度,学生自然也到达了相应的高度,老师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天地万物,自然规律,道就是师,师就是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15: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4 第八周第六天
问题:
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请问进学之道有些什么纲目?
答: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恩义相合了,则师尊道重,学者善学,问者善问,答者善答
教学共同体的运行就日常化的通常有效
善学者,老师安闲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还会将功劳归于老师。
不善学者,老师辛勤教导却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学生反而怨恨老师。
善学者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了一致,以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为目标 ,所有学习行为都被是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所有学习任务都被是为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心中感激活动中有老师导航指路
所以善学者不需要老师下多大功夫,并且还把学习成果归功于老师
不善学者,没有投入到师道学的教学统一体中,学习中的所有行动,都被视为为了自己(的良好体验)。只要是行为必然是对自己的消耗,从自己来说,都不是好感觉,所以不善学者天然抗拒老师只拍任务,要求改正错误等这些折磨自己的操作。如此老师哦事倍功半,事后学生还怨恨。

善学,是解决了心的所属,把自己的心交给了教学共同体指挥
接下来的操作是,把心囚禁起来,致力于学
让学这看事情的具体细节,成为劳改任务
不间断的完成
其完成方式是问
为什么是问呢?
学的问完成方式之所以是问而不是别的,是因为
学,就是来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的
是所谓不明白,就是无法把事的细节,对应进放进自己心中的世界投影中。
这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事情细节不清,这叫疑;另一个是事情的细节清楚了头能转投进心里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在心得“货柜”上安放,都扎在手里丢不开,这叫惑
正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才学的,所以学所遇到的就是疑惑
怎么样解除疑惑呢?

问就是把那个正在面对困境的心中小人(学者的核心),关在问题做墙的监狱中,加以审查盘问
和学者把疑关在惑墙的牢房
这就是问
什么是善问呢?
问疑问惑,关的好审的好
对疑与惑,问的好的样子是:
像砍劈硬质树木一样
砍树一样
砍过树么
先把最容易搞的枝枝丫丫搞掉
然后搞最不好搞的疙疤
用些时间,这个木头疙瘩等连接部件,就把他所连接的木头松手解开了
问题这个树,就被解决了
心中被人(惑)所关的疑,或者关人的惑,就被解构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庖丁解牛的感觉
其实解决问题真的得法,所谓善问,你完全感觉不到你在解决问题
不像不善问者那样感觉到疑的迷和惑的茫
顺着问题本身的理路,用思想这把刀走一趟而已
就像庖丁的刀,解牛多年毫无磨损
这似乎在提示,所疑惑,都是有结构的,并且结构是相同的
善问者,是知道循着这结构的理路走
走走而已。
善学让你坐进监狱,善问让你坐到劳改工厂的工位上班

学记讲述了一个以和易以思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所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培养过程,成长过程等等
和易以思,是一个很完整全息的表述
用学记的这种描述,很容易完整入道
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知道怎么做
但你看我们在家庭教化父母教职中,用教化不需要技术,只要立志就成来表述,实在是过于干瘪
这个感觉,大概可以代表两个通道风格的差异性质

善学是把自己弄到牢里,善问是把自己弄到劳改车间的工位上,那么善答,是不是就是在工位上做事的动作呢?
学记用了一个特殊的说法来指称回答问题的人——善待问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表达
问是在受审
善待问,就是善待审和受审了
善待就是能够把你接待的最好的接待了
善待问者,能够把问的审和受审接待的最好的人
答者,不简单
善待问者,是审讯室能够让审者和被审者,专心于审这件事
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像钟一样
在那里
小撞小响,大撞大响
响与不响,只有一个因变量——撞
钟声的悠长中,听着逐渐从容端庄
大家可以在家里敲钟听听啊
人真的从容了,钟声也就结束了
所谓从容,就是心与面容相从啊
心与容一致
多美
不善答问者相反
那些具体的反呢
不出声
声不纯正
声不能使人从容
声出人不从
人从容声未止
......
这是善答——善待问者
三者一体,乃进学之道也
什么是进学呢?
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捕活捉野猪为“逐”,称追地面的小鸟为“进”
像追地上的鸟一样,把学者赶进学这个统一体中
善学让学者到监狱报道到,善问让学者到监狱工厂车间上班,善答(善待问)使学者在工位上的劳动中发生内部变化
这样三部曲,追地面的小鸟进笼
进学之道
赶鸟进笼的方法与规律
严师为难,男难在恩怨相分,这主要是学者之故,也难在师没有进学之道,没有办法让学者离开恩怨相分,进入进学之道(赶不动这群鸟)
说到鸟就联想到鸟儿问答
还正好就是学问答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纲目有三:一、摆正心态,谦卑,认真好学,学的好基于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懂得感恩老师,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觉得累;二、学会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一定会一次就成,先从小问题开始解决慢慢触及到更大的问题,就像砍柴一样,也有可能方法不对弄伤了手,那么就需要改进方法,进一步思考学习;三、善问、善答、善待问。之前没有搞懂善待问,又看了一遍老师的笔记,才理解了善问和善待问与撞钟的关联,不仅善问和善答是一来一回,善问和善待问也是一来一回,善待问也可以反向生克问的人,使问得以升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09:0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5 第八周第七天问题: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请问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为师?答:教者为师,其关键在于知至学之难易,也就是知道学者参加学习的心机和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从而能对更大范围的学生都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博喻),正因为教者追求博喻,所以学生应该选择一个学为君的君子做教师。由此可见做教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个端庄的教师,不容易(严师为难),难在师生之间心相通,通过尊师使得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进学之道,像赶地上的鸟一样,共同把鸟赶紧教学共同体这个鸟笼之中去在这个善学、善问、善待问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中,对参加的是要鸽子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各自的入职条件对于教者,不能只有记问之学什么是记问之学?记,是和结绳记事的纪相联系的一个字,意思是以前用绳子现在用言言即心声心声是什么呢,按照乐记的定义,心声便是心得运动动静也就是用心动的波纹去纪结绳记事也不是记录琐碎之事,而是记录天文地理等重大事项改换了记录载体,所记录的事项还是重要的事项如此记问之学的记是什么呢?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什么都知道这叫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哟如果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只是知道学问答的问——对疑惑的审与被审,那就更不够光知道,知道的完整,不得行还需要干个什么呢?因为师者是在追求大成的学者心变的通过知道学者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而生出喻这种行动系统,博喻而取得教化成果这种变化,是要通过教者“加药”的,只是知道不得行这个药的添加,依靠学者的言语通道完成必也听语乎——还要知道他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时听心动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的带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说了还上不了岗(没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阴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等等吧,不搞夹生饭
如此严师之难,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师者这一半

什么样的能力可以为师:首先师者一定经历过学,在学的这个过程中追求大成(有明确的宏大的目标),这样他就会知道至学的难易,也更能了解学生的心态,做正对性教学,了解学生的进度和卡点,关键时刻用语言点拨,当然这个点拨能不能一针见血,也在于老师的功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19:1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6 第九周第一天
问题:
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 “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 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 “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 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 “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 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 “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这里也说明学习的相通性,正如老师要成为一个好老师需要具备许多的素质和技能,需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也需要从这些相同的事情中领悟到做事的精髓加以整合,迁移到另外相似的学习中。除了老师所讲的学习需要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经历,我认为学生也应该锻炼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让才能使这几个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7 16: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27 第九周第二天
问题:
学记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请问这算是在描述一个什么现象?
答:
能够明白,有没有对关于原理道理的服从之心、有没有对实际做出一件事情的技术步骤重视之心,有没有亲自从以下现场获得能量冲击的直接而不间接之心,这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人
才有可能真的把志立在学上
教能听语,学能有志。这进学之道,才是真的能够热闹起来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彻着一个比物丑类。事物运动的这个运动本体,总是由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
这种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在进程中的张力,要求进学之道中的人行不离辎重
才能维持进学之道的本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重静躁之间的张力
是进学之道的灵魂。要求比物丑类才可以有志于教学。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扭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
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类、比物(多物),扭者
三种东西
构成三个系统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所谓玄,所谓1=1+1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
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
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
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
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大德不官
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
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大道不器
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
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
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大信不约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
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
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
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做在根上
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这在描述的现象大概是,不要只看到事务的表象而没看到实物的基础和本质,“比物丑类”在于“丑”,如何“丑”?自然是要向前文所说把有相似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提取到他们的本质,然后丑出新的但又基于这个东西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链接物与物的东西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就类似于“鼓”和"水”的作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4 00:27 , Processed in 1.06932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