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藜芭乐

黎力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20: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二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请问什么是喻?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请问什么是善喻?

喻包含两个方面:言——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俞——在共同求学过程中,师生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协同共进共渡学海。
善喻:教者同过了解学生个体秉性差异,适时点拨学生,但不过渡代劳,让学生自发的在思想认知上产生变化,让学生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中磨练出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21:4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三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问和易以思是什么意思?

教者要了解学生“心德结构”,知晓分辨学生易犯四失(多寡易止)中哪一条,提前布局,通过善喻(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手段来救学生在学习这一动态过程中容易犯的“失”,达到和易以思的理想状态。学者的“心”与道的“神”已相联通,且拥有强大不反的意志,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事的不断心智,衍生出智慧。对所学知识拥有整体思维能力,能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融会贯通,又不固步自封,不断设立学习目标,也不轻言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22:17: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四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请问什么是继志?
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靠的就是“继志”,师者作为道的“代言人”,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学生因受其教化,从而心灵律动与师者达到同频共振,也以为师为君作为目标,追求大道,以此代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15:15: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五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请问,怎么尊师?

为师的过程就是学为君的过程,如果一个国家从国君到臣子再到子民皆有“学为君”的意识,那国家想不昌盛都难。
师是道的部分化身,尊师的本质是尊崇师背后所承载的学问和道统
日常除了教导学生尊师重道,客观看待求学过程中老师的“言语本身”和“亲疏之感”,而是专注和回归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本身。还从外部礼制(规范、仪式等),也可以加以人为设计,体现出尊师。上至一国之君君对待圣师的态度都是保持谦卑尊敬,那世人皆会模仿,尊师便自然达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22:2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六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请问进学之道有些什么纲目?

学者的善学、善问,师者的善待问(善答)此三者构成的进学之道。
善学者将自我投入到学习本身中去,学者的心与师道学相一致,故对学习中所遇见的困难和老师的指正都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陷入无谓的内耗中,反而将困难各个击破。
善问者,问是对学落实,能通过认真学并经过自己思考后再提出种种疑问,并且这些问并不是一股脑的、一团乱麻的,而是有条理有逻辑有清晰脉络的逐步发问。
善待问(善答),师者对学者问题的回应,应该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留有余地让学者自己反思,如此往来反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七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请问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为师?

理论知识:首先要知至学之难易(多寡易止,心之莫同也),知悉学者不同的“心德结构”并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知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答),知道如何构建一个良好教学共同体。
灵活应用:不能一味追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善于“听语”观察学者根据其能力不同,善用“博喻”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学者还未到“时”时,要学会等待,等学者“长”合适的时机时机,再给出引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21:0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第一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学者要有三基:
基础原理—领悟万事万物道理的能力和悟性
基础技术—沉下心来用心专研,“重复”练习
基础经验—不能光在一旁看,要大胆把自己投入进去尝试
拥有三基的学者才算“有志于学”,算是拥有了“学”的入场券,才能在既知“记问至学”又可“听语”并善用“博喻”的教者的引领下追求至学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7 22:1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第二天问题:
学记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请问这算是在描述一个什么现象?

感觉像是世间万物杂糅在一起,使劲扭使劲洗,最后扭出“智慧”,人若拥有此“智慧”后,能洞察世间万物一切背后的规律,一通百通,同时自身合于天地,不别扭很超然,并不单一局限某一领域,放置任何位置虽不追名逐利但依然做得出“成绩”,又使众人信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第三天问题:
学记说,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务本?

有志于“本”即追求“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这四种智慧和力量,并保持“念终始典于学”态度,用过“丑类比物”,以“继志”为目标即以延续华夏文明世代相传为己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第四天问题:尝试整体的把握一下,学记是个什么?  他通过讲了些什么建构起来的?

因“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唯一实现路径就是“学”,学记论述了通过构建一个和谐的动态教学共同体来实现这一目标。

持续性:念终始典于学
积累性:蛾子时术之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敩学半
考核标准:大成小成、离师强立不反
职责:官事士志
为师的标准:知教之兴废(豫时孙摩、燕朋、燕辟)和学者四失(多寡易止),能听语,善博喻善救失(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使学者达到和易以思的状态。
学者的标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技术、
基础经验(善学、善问、善答)
师与学的合作:继志、共建进学之道,通过比物丑类获得“道德信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4 00:26 , Processed in 1.092406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