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udixing

迪星的《学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2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七天,
学记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请问:什么是教之不刑?
答:学校老师之教,完全没有修改一点点人身上的佞邪之气。
人之所以要学,是因为人很容易被佞邪之气污染,必须要通过学来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但是本段所叙述的教育现状,六宗罪,无一不是向佞邪敞开大门,而且呻其占毕、多其讯言……本身就是佞邪之气。
当今的教育,包括自己所受的教育,基本上也是教之不刑。讨厌老师,十几年学习过程让人只觉得学习很苦,为了考试为了文凭为了某个功利的目标而读书,考试结束所有的所学都还给老师了,因为没有过心,只是头脑里的一堆“知识”和“逻辑”,考完也就没用了。
再反观自己作为教者,多其讯言,及于数进,不顾其安也都是有的,顿感汗颜!
不一定是老师和学生,只要在跟教-学类似的关系和过程中,似乎都会存在这六宗罪,比如父母教孩子,比如当你想要传递和“教”一些东西给另外一个人的时候,都需要注意避免犯六宗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9 17: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一天
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请问,教之兴废是怎么实现的?
答:教之兴是通过豫、时、孙、摩来实现的,豫是指在问题未发生之前就提前预判,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禁止或避免,像大象从容踱步;时是指的是精准观察和判断可以施予教导的时机,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孙指的是在一个有序的整体和系统中不超越阶段的实施教学,循序渐进;摩指的是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观察、模仿、碰撞、讨论等与同学相互吸取长处,促进成长。
教之废是由不豫、不时、不孙、不摩、燕朋和燕辟导致的。不豫是指孽缘已起、孽根已生、问题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去干预和阻止。这时候想要去纠正和扭转则会遭至强烈的反抗。不时是指过了学生心智可以接受教导的时机才去教导。这时候哪怕学生很勤奋也学无所成。不孙是指没有系统整体观,混乱没有章法秩序,学生的心智也是混乱无序的,所学也无法迁移无法独立思考无法建成学之大厦。不摩是指自己一个人瞎琢磨,没有和同学在观摩、切磋、碰撞中产生的对所学内容的拓展深化,进而孤陋寡闻。燕朋是指结交低俗志趣的朋友,悖逆老师。燕辟是指沉溺低俗的兴趣、言论和事情,这样会荒废学业,丧失志向。
想想学习心理学和蒙氏教育这么些年,经常说要知道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了规律就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迷茫和不解,其实一个“豫”字更加精准而深刻,知道整体的规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可能发生问题之前就进行预判和行动,把“佞邪”禁在发生发展之前。而蒙氏教育里面强调的“观察”,教师要作为“观察者”,其实一个“时”字也更加精确,观察是为了能恰到好处恰逢其时的“出手”。仅仅两个字,就涵盖和高于了那么多的理论,真是令人惊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23: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二天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请问什么是喻?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请问什么是善喻?

答:喻是指:教者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能够完整的把握阴阳两个方面,把豫、时、孙、摩做到完美的境地,这时候教学共同体所呈现出的合作、超越和快意的状态。另外一方面,喻也指用能理解的,有共鸣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和语言来让人轻松愉快的领悟深刻道理。
善喻是指:通过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而达到和易以思的状态,就是喻的至善之境。
道弗牵则和:领上道但不要一直牵着走,领上道人的心自然会跟道和。
强弗抑则易:大声疾呼让人进入新的频道,但是不要让人产生恐惧,当心在追求志向,自然会产生变化。
开弗达则思:砸开门户让人直接面对真实的情景,然后沉默,这时候就能让心动起来,去思考所面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善喻揭示了教化的心理进程,道、强、开都是在心上做工作,让心有所变化,让心合道,让心向志,让心主动动起来。
能做到喻就很难了,善喻就更加不容易。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把教师定位在传输知识太低级了,教师是要在学生的心上做工作,把学生领上道,让学生找到和坚定志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2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三天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问和易以思是什么意思?
和:道弗牵则和,把学生领到道上,但是不要牵着走,心合道自然会产生反应,自然会和。
易:强弗抑则易,大声疾呼上道行为,但是不要吓着学生了,从旧的状态进入新的状态,自然在心上会有变化。
思:开弗达则思,砸开门户让人直接面对真实的情景,然后沉默,这时候就能让心动起来,去思考所面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和易以思是前一段的内容,为什么老师会在这一段来问呢?说完了教之兴废,这一段说学之废,多寡易止四失,也是心上的问题,那道、强、开达到的和易以思就是在心上做工作,所以能救其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2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四天
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请问什么是继志?
答:首先教者的志是和天道的,教者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散发的精神氛围都会成为被学者心之所感的内容,学者不断的因为感物而动,久而久之,心的震动频率也调教得与教者同频共振,也与教者得志同频共振,与天道同频共振,就达到了继其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23: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四天
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请问什么是继志?
答:首先教者的志是和天道的,教者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散发的精神氛围都会成为被学者心之所感的内容,学者不断的因为感物而动,久而久之,心的震动频率也调教得与教者同频共振,也与教者得志同频共振,与天道同频共振,就达到了继其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2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五天
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请问,怎么尊师?
答:尊师不是尊崇老师个人,搞个人崇拜,而是尊师才能重道,师者是道的化身,师者承载了道,尊师就是尊道。学生通过尊师而严肃敬重的对待道,好好学习,最终也达到跟道相合的境地。
恩义相分是自然现象,要逆势尊师,一方面要警惕自我中心自我膨胀的状态,另外,礼是途径之一,通过一些仪式让人更加尊重师者,最终是为了到达“乐”。
审视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对老师的态度,确实是偏离“尊师”的。还是更多的出于个人喜好、个人感受的角度去看待老师,大概是把“父母”的角色投射在老师身上。对于让自己“感受不好”的老师就不喜欢,反之则喜欢,现在从尊师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太狭隘了。
另外,恩者不义老师举例说从父母那里我们更多的体验到恩,很难看到父母身上“道”的那部分,当我去体会父母身上承载道的那个部分时,尊、敬和服气的感觉就升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23:5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六天
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请问进学之道有些什么纲目?

答:进学之道的纲目包括:善学、善问和善待问。
善学是指的跟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为了追求道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追求自己好的感受。学生的心已经属于了教学共同体所指挥,就像把心囚禁起来致力于学,就像坐进监狱里,让学这件事情成为劳改任务。
善问是指完成(劳改任务)的方式是:问。学就是遇见不明白的事,而问就是把不明白的疑和惑解开,把心关在问题之墙中审查盘问,就像坐上劳改工位。从枝节开始解,再到结的地方,最终跟着困惑的理路把问题解开。
善待问是指的根据问者的提问而自然回应,就像钟只是随着“撞”而发声,让问者自己得到答案,内心从容,就像学者在劳改工位上内在的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3:2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七天
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请问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为师?
答:要有记问之学,要能听语,要能语之。记问之学指的是对于整个进学之道有清晰的认识,心中对于至学之难易,学问答,进学之道中的关键之处非常清晰的知道,我理解为认知层面的融会贯通。听语,是指师者通过学生的语言行为、肢体、神态等信息把学生当下所处的内在状态把握和判断得很准确,类似于诊断。语之,也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内在状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当其可)用恰到好处的方式给予引导,给予学生工具,让学生在自己的劳改工位上拿着工具好好工作,类似于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15:5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dixing 于 2025-10-27 17:24 编辑

第九周第一天
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有志于学的条件是重视基层原理(为裘),重视基本技术(为箕)和重视基本经历(车在马前)。
为裘(基础)和良冶(高阶)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都是拼凑融合使其成物。
为箕(基础)和良弓(高阶)有些相同的基本技术,都是使其弯折定型。
车在马前是提前感知、模仿、体验驾马,是驾马的基本经历。
为什么这三个基本如此重要呢?是因为这三个基本能让学者全面深刻的把握抽象规律、直接与间接,具体感受经验三个维度,而且能在这三个维度和层面自由转换。重视规律、锤炼技术和珍视经历让学者行不离辎重(道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4 00:26 , Processed in 1.08172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