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桃子

桃子的《学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16: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18 23:30 编辑

第七周第七天

学记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请问:什么是教之不刑?

一、对原文的理解(师说):
对学已经定义成这样了:
由此,对学的定义,已经从:
对学的定义,从謏闻、动众、化民成俗,到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到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到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到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到了时教退息正业居学多代表的“敬孙务时敏”气吞万里如虎。以这个定义,观察时下的教育教化实践,大家的反应还是不一样: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有教者,嘴里吟诵着(呻)眼睛看到的(占)竹简上的文字(毕),喋喋不休像自言自语一样讲个不停(多其讯言),急于追赶界别、计划的进度,而不顾所教在学者心中安居(而不顾其安),使唤人不由其内心的心术通道参与(使人不由其诚),教化人不充分运用其内在资质(教人不尽其材)。如此教者对学生的输出违背教学原理(其施之也悖),对学生的要求也违背常理而被学生抵触(其求之也佛)。教书就真的教书,而不是教人,一双眼睛一张嘴,其他啥都不带,这懒羊羊的样子!斅学半、蛾子时术、官事士志、敬孙务时敏、念终始典于学、化民成俗,一条不占。
喋喋不休像自言自语一样讲个不停(多其讯言),像个精神病祥林嫂!急于追赶界别、计划的进度,而不顾所教在学着心中安居(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像个赶写暑假作业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使唤人不由其内心的心术通道参与(使人不由其诚),教化人不充分运用其内在资质(教人不尽其材),把人不当人用,把学不当事做。胸无教学之志、言无教学之职、行无教学之数,事无教学之实,理无教学之道。人、事、职、务、学,样样脱靶。“道”与“术”相分离、“人”与“器”相倒错。活生生把教学事业,做成了一个草台班子。可恶可恶。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我们通过如下几项工作中心转移,完美的实现了:胸无教学之志、言无教学之职、行无教学之数,事无教学之实,理无教学之道,人、事、职、务、学,样样脱靶,“道”与“术”相分离、“人”与“器”相倒错。活生生把教学事业,做成了一个草台班子。
时教退息正业居学代表的“敬孙务时敏”气吞万里如虎,转移到,呻其占毕- “无魂之教”;
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转移到,教人不尽其材的“盲瞽之教”;
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转移到,施之也悖,求之也佛的 “悖逆之教”;
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转移到,使人不由其诚的人“违心之教”;
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转移到,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焦躁之教”;
謏闻、动众、化民成俗,转移到,呻其占毕的“无魂之教”。
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转移到,呻其占毕 - “无魂之教”。
如此一来 ,学作为既是个人生命的最高修行,也是民族复兴的最深根基,俨然成了另一副不堪的样子:“学业”从学生心中隐藏起来,找不到去了哪里(隐其学),原来心中装"学”的地方换成了装对老师的怨恨(疾其师),仇视学所带来的困难(苦其难),完全不可能到达学的好处(而不知其益)。即使勉强混完了几年学历(学习经历),所见到的被迫注意到的东西,都会很快忘掉(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学校老师之教,完全没有修改一点点人身上的佞邪之气(教之不刑)。人之所以要学,是因为人是容易被侫邪之气污染的,必须要通过学养性养正养志养德,就跟机器需要设计制造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才可以正常诞生于发挥作用,一个道理。对侫邪之气的基本态度,是要禁于未发,以确保人气 “当其可之”、“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这是教的存在理由,也是学必须要有的根据。如此“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的嬉戏之学,彻底荒废了教学基础,使人入侫邪的大门敞开失守。良善之人,良善之君,良善之官士,实在不该。


二、什么是教之不刑:

刑:造字本义:动词,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刑法是用来修正邪佞的,是最切身的灵魂改造。教之不刑,是指教育没有达到修正灵魂层面的邪佞的作用,没有把人塑造成宇宙的好子孙。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制器成器的大熔炉,在这里发生的惊心动魄气吞万里如虎的灵魂塑造工程。然而,学习这件事却被渐渐地带歪了。
学习,本来是这样的:
自己的事干得好——謏闻——动众——化民成俗
成器(成为天地间的一个和谐构件),念终始典于学(这个构件终其一生还是在宇宙中动态学习,学习就是生命的本质)
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自强,斅学半。(师生之间是阴阳互推,共同把学习场打造成一个大熔炉,把所有人都塑造成宇宙的好子孙)。
离经辨志(由书本启发自己的志向)——敬业乐群(带着志向努力学,与同学同道相成,把自己置身学习共同体中)——博习亲师(广泛涉猎,与老师深刻共鸣)——论学取友(能深入讨论,有识人之明)(小成)——知类通达强而不返(形成了强大稳固的人格,坚定践行永不背离)(大成),从而化民成俗,近者悦服远者怀之。这个过程,就是:蛾子时术之(像蚂蚁筑巢一样终日乾乾最终秀出一条通道)。
时教(正业)—退息(居学)。操缦-安弦,博依-安诗,杂服-安礼。——敬孙务时敏。
然而,这件事渐渐歪成了这样:
照本宣科,唠唠叨叨,急着赶进度,不管学生学进心里了没有,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真诚与志趣(士先志),用统一的模子去铸造千差万别的灵魂。这样,在先生这里,一切付出都违背教学规律,一切要求都遭到学生的背叛(佛)。在学生这里,学业就从学生心理隐藏起来不知去了哪里,怨恨老师,仇恨学习困难,完全不懂学习有什么好处,即使混了几年学历,也会很快抛之脑后,恨不得跑得远远的。——这种教育,完全没有修改人身上一点点的邪佞之气,没有把人往宇宙子孙的方向塑造一点点。这就是教之不刑。
教育,这个天底下最正统的、坚固的系统,混进了邪佞了,人渐渐地跟天地闹了别扭了,自我越来越大,越来越特,精神水平越来越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18 21: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dixing 于 2025-10-18 22:00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9 23: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一天

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请问,教之兴废是怎么实现的?

一、对原文的理解(师说):
既然都已经可以“教之不刑”了,就说说教学的如何兴吧: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叫做从容如大象漫步(豫);所施加的教育行为恰逢其时,叫做适时(时);不超越阶段、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孙),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长处,叫做观摩(摩)。豫时孙摩,教之有刑。未雨绸缪,因时而动,因势制宜,自助学习,可以使教者的工作先产生成效,让学生有效掌握具体的知识。实现了教学之间的智识传递,教学的职能有了最初的起点。这是很小的一步,但却是最基础的一步。万丈高楼从地起。兴教,教者由此出发。那怎么把教的职能搞废呢?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的基础核心可以由豫时孙摩而兴,却可以由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而废。
孽根已生孽缘已起的时候,再来禁止,是为不豫,不豫者会遭到强烈的抵触和抗拒,难以奏效。错过了时机然后学,是为不时。不时者,即使非常勤奋刻苦,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杂乱无章而不循序渐进,支离破碎而无系统完整是为不孙。不孙者,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知识体系混乱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整理。再加上不摩,燕朋、燕辟,教的基础核心就会彻底摧毁。
教之性,可以由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而废。如此重要和美好的教化事业,奠定一个良好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
失去了一个好的基础,已经养成了一些成珂烂政之后,在寻求补救,其实会遭到已经坏掉的“教育共同体”的强烈的抵触和抗拒,难以奏效。这是不可不豫;
错过了修补抢救已经烂掉的“教育共同体”的时机,即使举全社会之力非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是不可不时;
杂乱无章而不循序渐进,支离破碎而无系统完整的修补,混乱的措施使得败坏的“共同体”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整理。这是不可不孙;
一个学生独学无友,不与同学“相观而善”,便会因为孤与独而使自己的学识结构变得简陋鄙陋,会因为少了同学切磋而一个人瞎琢磨,使得自己的学识内容的范围视野变得见识狭隘稀少。这是不摩;
学生交酒肉朋友,不学损友,会抵触师长的教导,背离学习正道。这是燕朋逆师;
学生做邪僻、不正当的言行,做不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会丧失求学的目标与动力,荒废学业。这叫做燕辟废学。
不豫、不时、不孙、不摩、燕朋逆师(人)、燕辟废学(事),可以废掉所有的事情,学当然也会废得掉。自己要做个事儿,自己用有效的方法去败坏它,这是荒唐的。所以要把握住教之兴废之法,不自己挖自己的墙角。干些滑稽事,做成了滑稽人。只有这样不做滑稽事,不做滑稽人,知道教怎么做好的,又知道怎么就做坏了,才可以打算去做教师。

二、教之兴废是怎么实现的:
教之兴有四法:
:禁于未发之时谓豫,也就是要在想办法养出好人,而不是把一个人养坏然后再去更改他的坏,教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刑。
:当其可之谓时。教育要恰逢其时,当他正好心里装着这个疑问呼之欲出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再不干预他这个窗口反而会关闭了,错过关键期了。这时候就要把该给他的给他。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不超越阶段、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就是说他这个层次听得懂的话,心里装着这个人当下的真实状态,知道下一步可以往哪里走、走多少,不走多也不走少,不走早也不走晚。多了少了早了晚了都是不逊,对教育规律的不逊。
:相观而善之谓摩。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长处,叫做观摩。


教之废有六法:
不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多做预防,治于未病,而不是出了问题再来禁止。
不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机都过了,关键期都过了,再勤苦而很难成了。
不逊: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杂乱无章,教学没有章法,没有系统,没有大秩序,使得学习共同体不在大道的涵泳中,那么出了问题也修不好了。
不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跟同窗互相观摩学习,就会孤陋寡闻,越学世界越窄。
燕朋:燕朋逆其师。亲近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一起轻慢学业,以低俗为荣,嘲弄向上的志趣,接着就远离老师、忤逆老师,离开了学习共同体,修邪了。这是从外部环境上摧毁志。
燕辟:燕辟废其学。做一些不三不四不正经的事,没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就会任由自己的心被邪污染,感到正经学问索然无味,荒废学业。这是从内部心智上摧毁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22: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20 23:57 编辑

第八周第二天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请问什么是喻?
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请问什么是善喻?

一、对原文的理解(师说):

教之所由兴:豫(远见与格局),时(智慧与艺术),孙(效能与系统),摩(生态与活力)。
教之所由废:不豫(战略懒惰),不时(时机麻木),不孙(系统混乱),不摩(生态孤立),燕朋(关系污染),燕辟(内容腐蚀)。
有能力做教师的人(君子),能够把握的住这两者,才拥有了做教师的资格。
什么叫既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呢?
首先要做到豫,禁于未发 。对学生的性状有完善的认识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有完美的引导发展的策略和方案;
然后要做到时,当其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所施加的任何教化行动,都不前不后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时。时间(进程)上的舒爽。
第三要做到孙,不陵节而施,对学生所施加的教化行动,都不多不少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处。空间(结构)上的舒爽。
第四要做到摩,相观而善。将学习从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共生的社会过程。它要求教育者是一位出色的“社群建筑师”,打造一个“敬业乐群”、“论学取友”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豫” 创造了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态(防御)。
通过“时” 抓住了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攻击)。
通过“孙” 确保了前进路径的有序扎实(根基)。
通过“摩” 激发了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活力(氛围)。
四者协同并用,教育便走上正轨,“教之有刑”。如此的教学过程,把他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任务体,他会是一个什么生存体验呢?其中的教者会是什么体验,其中的学者会是什么体验?合作、超越、快意。有个字,非常能表达这个复杂的体验。
      俞:“俞”是“渝”、“逾”和“愉”的本字。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濟”的省略,表示众人整齐划桨渡河。俞,甲骨文(舟,船)(是“齊”的变形,即“濟”的省略,渡河),表示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在山阻水隔、交通原始不便的远古时代,能乘船渡河或长途航行,是开心快意的幸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齊”写成。繁体金文将“齊”写成,即在“齐”字边上加“水”,明确“整齐划水、行舟渡河”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齊”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在河流上快意航行。隶化后楷书则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中的“齊”写成——即楷书字形“俞”中的“月”源于隶书字形对篆文字形中“舟”的变形,而楷书字形“俞”中的“人、一、刀”构成的,则源于隶书对篆文字形中“齐”(濟)的变形,“俞”就是划舟济川济海。当“俞”的本义消失后,再加“水”另造“渝”、加“辵”另造“逾”、加“心”另造“愉”代替。这个过程明显不是划船,而是主要用语言完成的,所以不是俞,而是喻。所以,这种君子所为的掌握好了兴与废的教,是什么呢?喻。
强弗抑,大声疾呼其上道行动,唤其行心声音要响亮,但不要把人给吓住了。
开弗达,替他砸烂锁链开启心智之门,让世界撞到他的心里去,但不要提他生活在世界,让他自己去活。道强开,都是要在心上做工的,不在他的面对上做功。启动机器,开动脑筋,然后让脑筋自己去运转任务。
道而弗牵则和,道弗牵能怎么样呢?和把人领到“道”上丢了,人和道的不同就会在那里碰撞发酵,发热脓肿,最后涅盘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切都是人与道的自然作用,就像狗见羊,只要他们在一起就会自己开打。然后就能怀孕生崽。和,和合的和。
强而弗抑则易,强弗抑会怎么样?易。大声地把人从另一个状态频道喊出来,进入另一个状态,不把他吓到不让他对新频道抵触,你说会怎么样呢?他肯定就会自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推动事情的变化,所以易。
开而弗达则思,开弗达会怎么样?开启新世界,把它扔掉世界面前,让他自己去面对世界要求,他的神道身位已经没有了牵绊而坐进此道(道弗牵),他的活力命力气力已经被唤醒(强弗抑),并乐对世界场景(开弗达)。这一路下来,到了开弗达这里,是不是相当于一个走对了道,攒足了力的战士,正与对手四目相对。和对手四目相对的时候干什么?思。开弗达则思。
如此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思都齐活了,这“喻”的事业,教这个事业,也就算是到了至善之境了 。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要把教、喻这件事做到至善,得和易以思——让学生与教学共同体“和”,让学生在任务现场不打瞌睡,让学生注意力正对学习任务。这是志思神心德运行的一幅生动画面。
喻的意思,君子之教,即知道教之所有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所以完美的运用了豫时孙摩,而使教学共同体,共同超越书山学海而浅浅的开心。美吧?!



二、什么是喻,什么是善喻:
什么是喻:
原文说,君子要知道教之所由兴(豫时逊摩),又知教之所由废(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所以说君子的教育,就是喻啊。所以在知道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之后的教育,能做到豫时逊摩,能避免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的这样的教育,就是喻。俞,造字本义:动词,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在河流上快意航行。而这个过程明显不是划船,而是由主要用语言完成的,所以不是俞,而是喻,不是穿越真实河流,而是穿越书山学海。所以,这种君子所为的掌握好了兴与废的教,是什么呢?喻。为什么能够掌握豫时逊摩,能够避免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的教育,就是快意地划船穿越书山学海呢。
豫:对于总体方向的把握,整体战略,掌舵者在线。不豫:要去哪里都不知道,总的战略都没有,随便划水,难以划到岸。
时:时机精准,不会在你并不想过河时来摆渡,只会在刚刚好想要过河又没有船时搭载你一程。不时:时机不准,你不想过河时,硬拉你上船,那只会让你排斥这件事,让你自己无发生出穿越书山学海的志向。
逊:要看你的能力,不能说你只是个小孩子,就想带着你一起划船过长江(不逊),按照你的能力来。
摩:载你过河,也让你看看老师载别人过河,互相观摩,就知道怎么更好地过河。而不会让你一个人(不摩),孤陋寡闻
避免燕朋:避免那些这辈子根本无心过河的人过来干扰我们的行动。
避免燕辟: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过河,要避免其他的一些无意义的、虚度光阴的行为出现。
这样,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一起奋力渡过一条又一条知识的河流、翻越一座又一座学问的高山的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有效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行为,就是喻。

什么是善喻:
原文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也就是说,道而弗牵,把人引导到上道的船上,他自己就能自然学会划船之法,不用像摆弄一个死人样教他怎么摆手摆脚。就和了,他和现实世界会自然地和。
强而弗抑,声音很大,大声疾呼他要上道啊,因为有人的频道不对,但是也不会吓到他,是刚好把他叫醒,喊道这里来,但不是血淋淋地吓他过来的。这样他就会自己去改变自己,也推动事情改变,这就是易了。
开而弗达,给他把心锁打开,让这个真实世界撞到他心里头来,他自然就会和世界四目相对,开始思,思气笼罩着这个世界,也笼罩着自己。
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更加精微的层次的教导渡过书山学海河流的行为,就叫善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17: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21 21:51 编辑

第八周第三天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问和易以思是什么意思?

一、对原文的理解(师说):
教者有兴有废,知兴废者喻,善喻者能使和易以思。其法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
与此对应,学有兴废么?有,学之废,失于四:多寡易止。有必要,对多寡易止进一步说明:
多,贪多嚼不烂,说的可不只是个数量问题,他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思维方法错误——把一个整体割裂一块一块的,还怀抱多片,连自居都无法实现,错误认识都无法达成。
寡,见识浅视野窄,也不只是个数量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一个整体只是一个整体,没有细节和划分的思维,用道德经的话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绝对的实用观妙的方式,抛弃了观徼。观妙无名,观徼有名,有名万物之母。寡,是一种什么的方法错误。
多寡,对应的是将观妙观缴割裂出来的方法论。
易,之所以流变不居,因为无形以至于无正形,这也是一种方法论错误。认为事物没有“态”。与前面的多寡性质一样,都是割裂自居,不同的是多寡割裂的是形与态,易止割裂的是进程。

易否定态,止否定了势。否定态的意思是,事物的内在运动没有细节没有中间层状态,什么都没有;否定势的意思是,事物运动的任何的态都是静止的,没有指向未来的趋势。
多寡易止:魂魄态势。多者无魂,寡者无体(只有魄)。易者无态,止者无势。
学跟教一样是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在于运动。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教的生命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学的生命也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生命之名与生命之实。名实。身份保障和运动机制保障,是教学不失两块基石。寡易止,破坏了学的魂魄态势,学的生命之名和生命之实,都被消灭了。这是学者之失。教者必救,不救则教不成学不就。

多了少了的,不就是关于数量么。数量不就是分裂程度吗。对数量的倚重,不就是压抑(撕裂)之后的自居?
压抑(撕碎)+自居=投射。所以学的多寡,就是不学。无学之名。有名万物之母。学无其母。生不出儿来。学的儿是业嘛,学业作业。一天到晚抱怨和纠缠作业多了少了的,就是这种情形。
学之失于多寡。管他作业多还是少,唛头就做,做死算数。直到把作业作死。怎么样把作业做死?和易以思。
多寡易止是学者失败的四大途径,他们是学者这个学习共同体从结构到功能旳失能原因。学者之心从实到名的丢失与败坏。也就是说,这四失,失的是心,不是别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心德结构,所失不同。了解一个学生的心德结构了,就能知道他的所失为何,也就能针对性的准确的救其所失了 。

教者,长期日常化的维持一种有效的教职之能,随时救助学生之失的人而已。
也就是说,教有兴废,通过教者善喻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促进学生和易以思来解决。
学者之失,通过教者常善施救来解决 。
如何施救?


二、什么是和易以思:
斅学半,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要动起来,学生也要动起来。在学生的运动中,容易出现四个过失:
或是则多:不仅是贪多,还是思维方式太分裂,把知识分裂成无数的碎片,而没有去把握它的魂。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多是只看徼不看妙。
或失则寡:寡也不仅是学少了,更是没有划分和细节的思维,一个整体就是一个整体,只看妙不看徼;
或失则易:只看到事物的变化,势,而没有态;
或失则止:只看到事物的静止的态,而看不到流动的势。
多寡易止,是学习者的四失。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个过失,根源在心。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了解他的心,才能够把他从过失中救出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者要常常善喻,才能救失。
具体怎么施救?善喻。
什么是善喻?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以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善喻,就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而促进学生和易以思。
引导他自己走过来,让他看到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呢,然后就会被吸引过来,而不是强拉他过来,过来了他就和事实和在一起,和着;强而弗抑,大声疾呼他上道,感召他,但是别吓着他,他就会自己推动现实的变易;开而弗达,砸开他的心锁,到他那里看看,然后点出他在干什么,这么干其实实现不了,心锁就会打开,打开了就和现实四目相对,思气笼罩着世界和自己。这样,和,易,思,都有了。引导他来到现场,和现场和着,召唤他在现场动起来,自己亲自推动现场的变化,这样之后,世界就撞进了他心里,思气就可以开始有效运转。和,易,都是在启动志,而后就会产生思。这就是和易以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23: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四天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请问什么是继志?


一、对原文的理解
从学者的角度体会,教的失败在于,学者发生了多寡易止四失,而未有知其心救其失,恢复学者内部的和易以思,从而保持了教的“长善”。
教者长善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教者善喻还需要长善救失,二者不可或缺。长善是善什么呢?善教善救。所有的善“行”,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者性质呢?有的,所有的行包括善行,都是在追求继其志。
只不过善行是能实现继其志的,恶行则不能实现这个追求。
教者长善救失,也不过是教者被继其志而已。也就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师学跳神。这可是教化的根本原理的自然表述。
那这个继其志,是怎么发生的呢,这个自然原理是个什么内容呢 ?
歌唱得好的人,他的城就是什么呢?歌曲歌声的流行。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让歌声飘过时空。所谓乐教。使得跟着他唱歌的人,体会到那样唱歌的“心”律,久而久之自己的心也就那么律动了。参照乐记的描述,音声相和,则心变,发出跟歌唱者相同的声,继其声,取得和歌唱者相同的“行”。
同理,教者的“教”本身,跟歌者的“声”一样,是一种“行”,一种“声”,会通过学者的心的感知,引起心动(感物而动)。老师这个人教,学者老收到这样的“声”,学者之心反复那样动,久而久之,学者心变了,变成和教者一样的律动,获得和教者一样的“志”。所以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志分志痣痔,教者传给学者的具体是哪一种,这是个关键问题和环节。如果这个环节的技术操作不清晰,这三种志,实际上传成了什么,便会失去控制 。

成功传递的前提是:教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约而达,少而精并且全部被吸收;微而臧,颗粒细小,且每一个颗粒都深藏营养;罕譬而喻,直达而非拐弯抹角围着本体打转转,甩丁甩当。
少(少一个叫少,多一个叫多),实(没有一颗秕谷稗子),准(靶向药,不绕圈圈)。如此,是继志的充要条件。
教言的性质,依照其有效成分,按照如此充要条件使继其志。到底学生继其志到底“继”到的是志还是痣还是痔,这是一个可难可易的事情,有它的讲究。能处理这个难易,是教者责任。



二、什么是继志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者没有什么别的遗产好给学者继承的,善教的人,会让自己的志流传下去。
这需要教者做到三件事: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约而达,就是少而精并且被全部吸收,达到学者的心里;微而臧,就是说的话虽然说的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却是有营养的;罕譬而喻,不会拐弯抹角,会直达本质。
只有做到这样,这个教者才是天地君亲师的师,他的心才足够真,善,美,才有足够的感召力,没有那些脏兮兮的、余食赘行的嗜欲,这样的气场的感召力,就会让身在其中的学子的心也随着他的心一起律动,就算有一天老师不在了,这种心的律动频率也存在于学子身上,被流传下去。这就是继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17: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23 23:34 编辑

第八周第五天


第五天,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请问,怎么尊师?


一、对原文的理解(师说):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善教者直接感染学者,不需要中介和套路,这是所谓继志。继志之“法”:约而达 (言简意赅,直击核心);微而臧 (精微深刻,富含价值);罕譬而喻 (不譬而喻,直接做功)。回顾这个流水线:君子知道学兴废而知喻,以致善喻。善喻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至学者,和易以思,其难易在于内心的偏好,多寡易止,心之莫同也。知道这些,便是知道了至学之难易,从而知道了学者的好恶,便能喻、善喻。教者收拾学者的途径办法广博,博喻。如此君子就不是普通的君子了,是一个可以为师的君子。因为善喻博喻的统御功能,能为师者自然能为长,长做到很大便是君了。能做师,便能做管理者,能做管理者便能做领导者。以此看来,教者为师,简直就是一场实习,一场做管理者做领导者的实习。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教者因为能从兴废难易中识别一个人的好恶,从而生出博喻以带领学生和易以思,所以成为师。这意味着对人的活动管理,意味着对一个人的领导,所以,为师这件事其本质是学者为君,因此择师就显得很重要了。学生与老师的教学共同体,学生的对老师的继志,会具有跟家庭对一个孩子养性养志养志养德相似相同的功能。校风学风班风师道,会如家风家教家道一样塑造一个人,深刻的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如果这个人注定今后是国君,这事儿就关乎国运了。
史书上说,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大概说的就是择师极其重要需要极端慎重这个道理吧。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历史上发生的事实,为这个审视提供了大量史料,这就是华夏传统的圣王之道。
从圣(国师)王(国君)分离,到王师一体,再到师道堕落至今遍地皆师。



各位,昨天烈士纪念日,今天国庆节,我们缅怀先烈祝愿祖国好!发扬学记精神安学亲师乐友信道,蛾子时术,直至大成强立不反化民。
师者在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
为什么教者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学以载道,师以安学。学之所以能为学,凡学之道,尊师,使师者得到端庄尤为困难,严师为难。恩者无义,义者无恩,这是自然现象。亲自抚养我们长大,每天和我们苟且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被淹没在日常的爱恨情仇之中,我们容易感知到养育之恩,一起混日子之亲,却难以体会到他们所携带的天地大道。亲师容易信道难。说人话,天天厮混在一起,难以给对方尊严。这是恩者无义。
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人生警示,神圣面对的,都是不亲自抚养我们的祖宗。古圣先贤能提醒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好像所有的道理是非都在他们的身后陈列,推开他们这扇门,背后就是天地大道 ,但不会从祖先那里体会到父母日常养育的爱恨情仇,所以容易尊崇的对待祖先和他们身后的天地道义。所谓义者无恩。
教者、天道、学生三者,就是那样一种恩义纠缠。
教者和学生日日厮混在一起,有恩,容易亲。学生对师却不容易尊、严。这样就会导致教者身后的“道”没有尊严,不神圣。所以学记说,为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亲师难严
师不严则道不尊,所以亲师难严也就是教之难学之难,这是自然规律 。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并采取人类行动,战天斗地,克服亲师难严的困难,使“师严”。克服恩者不义的自然障碍,使师这个亲者恩者成为义的代表和使者,这就是逆势尊师。
通过这个逆势操作,撬动道的力量威覆使民敬学,从而巩固和维持尊师。让恩义成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恩义两分,恩者无义亲而不尊,义者无恩尊而不亲。
这是师生关系建设的枢纽。因为师太重要,所以必须要建设这个关系 ——尊师。具体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而这个相分虽然常见,但并不正常。说他是自然现象,是说分裂之后必然这样,而分裂已成常态,所以随处可见。发生这样的难事儿,还是因为学者以自己为中心,不以学为主造成的,管人不管事。师与道与学,在学这个系统里,就必须要统一的。通过尊师的礼,来促进师道学的乐,师道学相统一了,道的尊崇地位变自然彰显了,道的彰显了,人们就知道敬学了。一些还是为了学,让学的事业能够昌盛。
有些什么礼呢?所谓大学之礼,即便皇上召见师也不行臣子之礼。当一个人以师的名义活动,这个人就不会被当做皇上的臣,不当臣当什么呢?当一个人在丧礼上为尸的时候,也不被当作臣对待,他是鬼神的代表。当一个人为师,则是道的代表,皇权和政治权力代表什么呢?势。皇权不管鬼神,势力最终服从道统。三方使臣相聚,各在其位
尊师不是尊师,是尊道。所以学者要有尊道之心,如此才能善学。像前面说的恩义相分,学者没有道心,自然会成为不善学的人。因为恩义相分的本质,是自我膨胀。




二、怎么尊师
师是道的代表,尊师就是尊道。
师者每天和我们混在一起,容易感受到相处的爱恨情仇,却不容易感受到他背后代表的天地大道。因此,应该克服对师者的情绪,维持师的尊严,就是维持道在自己心中的尊严。因此,不是师需要我们尊,是我们自己天然有尊师的需要,否则,我们就会变得自我膨胀,想逆天而行最终自食恶果。维持师的尊位,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己以作为一个感受器,亲自感受师的气场,才能真正地继师之志。这就是尊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23: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六天

第六天,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请问进学之道有些什么纲目?


答:进学之道的纲目有三:
一、善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学习的人,能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一致,而不是一个人意幽幽地待在一边,惦记着自己心中的情绪、自己的困难,他是更开阔的,是与大环境一体的,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学习活动中去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义相亲,同道相成……同为一体了。真正“师-道-学”相统一的道场,是能吸引人的,是天地大道的化身,能够感召那些在一边独立行事的人。
二、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问的人,问问题像砍硬树一样,先砍简单的,后砍顽固的疙瘩和关节,在这样的有序步骤下,持续思考,假以时日,核心难题所连接和锁死的各个部分就会相说以解,自然地分开、脱解。善问的境界如同庖丁解牛,感觉不到在解决问题,只是顺着问题的纹理,让思气去走一走,他眼中所见,已不再是问题的庞杂表象,而是问题的内在结构和逻辑,一路走下来,思想这把刀毫无破损——因为心智在正确的运用中不会疲惫和耗损,消耗我们心力的,往往是混乱、焦躁和无序的乱砍,而清晰、有序、巡理的善问,本身就是一个滋养心智的过程。
三、善待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待问着,就是善答者,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叩的力道小,你的回应就小,叩的力道大,你的回响也大,完全遵循叩问的力道来,给出的不是自己的私货,而是针对问题的恰如其分的回响,而且,钟声,悠扬端庄,让听者逐渐从容端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3: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七天

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请问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为师?


答:需要具备两种能力才可以为师:
1、要有记问之学,也就是拥有顶级的诊断能力。
记问之学,记,结绳记事,结绳记事记的其实都是大事,而不是日常琐碎的小事。记问之学,是师者心中对教学的大事、重要事项心里很清楚,哪些事是教学的重要事项呢?善喻,至学之难易(教之兴有四法、教之废有六法、学者有多寡易止四失),进学之,(善学、善问、善待问)等,都是教学的重要事项,对这些事,全部都知道,完整地知道教学的全部重要事项,他也在实际的教学现场,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地记载着学习共同体的这些事,这就是记问之学。
2、即时地、动态地用药的能力。
但记问之学还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还要知道学者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地待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力不能问,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说了还不上岗(语之而不知,没有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虽舍之可也),等等吧,不搞夹生饭。这是要求师者直接面对学者活生生的当下的生命存在,并且即时干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23: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26 23:41 编辑

第九周第一天

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原文内容:
优秀的冶铁匠的儿子,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这两者在拼凑、整合碎片以完成物上是相通的。——做事要从原理相通的、更基本的事情开始练习。——这是“善学”的思维基础,要能够洞察疑惑背后的本质、结构。
优秀的制弓匠的儿子,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这两者在弯折材料以使其定型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这是“善问”的操作基础,解构难题需要依靠稳定的、呆得住的心性。
对待刚开始驾车的马,训练方法则相反,先让车子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车走,以熟悉情况。——学习新技能的预备阶段,要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基本经历对学习技能是重要的。——这是“善学”的情感和社会基础。
这三个例子说明,加入学习共同体的学者,要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所以,对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的重要性的洞察、明白,是有志于学的基本条件。
就像学习教书,基本原理是神与神的交流,基本技术是神威覆盖,基本经历那就是你对于教学有一个观察、模仿和熟悉的阶段。知道基本原理是心里明白,获得基本技术是日复一日地把自己的心变成那个样子,经历基本经历,则是在实操时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把自己浸润在那个场域里,体会到把这样的状态变成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有一个直观的感觉。——知道这三个基本事实的学者,才知道自己要接受什么样的改造,才能够立起学习的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4 00:26 , Processed in 1.173642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