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byssLiu

子君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8 23: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七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9 2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 第一天

第一天,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请问,教之兴废是怎么实现的?

答:教之时机,相和则兴,错过则废。教者与学者需要同频共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8: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 第二天

第八周第二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请问什么是喻?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请问什么是善喻?

答:准确把握教之所由兴——豫、时、逊、摩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叫做从容如大象漫步(豫);所施加的教育行为恰逢其时,叫做适时(时);不超越阶段、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孙),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长处,叫做观摩(摩)。
把握此四者,便能教学相和,教者带领学者共同泛舟于知识海洋,互相迎合,一切都在刚刚好的时候,不快不慢。

【师说】
教之性,可以由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而废
如此重要和美好的教化事业,奠定一个良好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
失去了一个好的基础,已经养成了一些成珂烂政之后,在寻求补救,其实会遭到已经坏掉的“教育共同体”的强烈的抵触和抗拒,难以奏效。
这是不可不豫
错过了修补抢救已经烂掉的“教育共同体”的时机,即使举全社会之力非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这是不可不时
杂乱无章而不循序渐进,支离破碎而无系统完整的修补,混乱的措施使得败坏的“共同体”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整理。这是不可不孙。
一个学生独学无友,不与同学“相观而善”,便会因为孤与独而使自己的学识结构变得简陋鄙陋,会因为少了同学切磋而一个人瞎琢磨,使得自己的学识内容的范围视野变得见识狭隘稀少。这是不摩。
学生交酒肉朋友,不学损友,会抵触师长的教导,背离学习正道。这是燕朋逆师。
学生做邪僻、不正当的言行,做不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会丧失求学的目标与动力,荒废学业。这叫做燕辟废学。
不豫、不时、不孙、不摩、燕朋逆师(人)、燕辟废学(事),可以废掉所有的事情,学当然也会废得掉
自己要做个事儿,自己用有效的方法去败坏它
这是荒唐的
所以要把握住教之兴废之法,不自己挖自己的墙角
干些滑稽事,做成了滑稽人
只有这样不做滑稽事,不做滑稽人,知道教怎么做好的,又知道怎么就做坏了,才可以打算去做教师。

教之所由兴,豫(远见与格局),时(智慧与艺术),孙(效能与系统),摩(生态与活力)。
教之所由废,不豫(战略懒惰),不时(时机麻木),不孙(系统混乱),不摩(生态孤立),燕朋(关系污染),燕辟(内容腐蚀)。
有能力做教师的人(君子),能够把握的住这两者,才拥有了做教师的资格。
什么叫既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呢?
首先要做到豫,禁于未发 。对学生的性状有完善的认识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有完美的引导发展的策略和方案;
然后要做到时,当其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所施加的任何教化行动,都不前不后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时。时间(进程)上的舒爽。
第三要做到孙,不陵节而施,对学生所施加的教化行动,都不多不少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处。空间(结构)上的舒爽。
第四要做到摩,相观而善。将学习从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共生的社会过程。它要求教育者是一位出色的“社群建筑师”,打造一个“敬业乐群”、“论学取友”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豫” 创造了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态(防御)。
通过“时” 抓住了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攻击)。
通过“孙” 确保了前进路径的有序扎实(根基)。
通过“摩” 激发了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活力(氛围)。
四者协同并用,教育便走上正轨,“教之有刑”。
如此的教学过程,把他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任务体,他会是一个什么生存体验呢?其中的教者会是什么体验,其中的学者会是什么体验?
合作、超越、快意
有个字,非常能表达这个复杂的体验
这个过程明显不是划船,而是主要用语言完成的
所以不是俞
而是喻
所以,这种君子所为的掌握好了兴与废的教,是什么呢?
喻的意思,君子之教,即知道教之所有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所以完美的运用了豫时孙摩,而使教学共同体,共同超越书山学海而浅浅的开心。
美吧?!


【师说】
什么叫做既知兴又知废?这是一个换了频道的思维
既知又知,已经不是通常说的知了
既知又知,不是两个知,而是从两个知中挤出水来,做成第三个知
生成了第三个活体的知
这边是昨天说的喻。
喻,有效运行中的浇花共同体
及其所散发出来的声响气息
合作、超越、快意
淡而深刻的“高峰体验”
故君子之教,喻也。
如此之喻,运行出来的结果是个什么呢?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
道弗牵,道上有神,神能入心,入心则能自动。领其上道,然后交给神威自带。教者不宜渎神以引。
强弗抑,大声疾呼其上道行动,唤其行心声音要响亮,但不要把人给吓住了。
开弗达,替他砸烂锁链开启心智之门,让世界撞到他的心里去,但不要提他生活在世界,让他自己去活。
道强开,都是要在心上做工的,不在他的面对上做功
启动机器,开动脑筋,然后让脑筋自己去运转任务
道而弗牵则和,  道弗牵能怎么样呢?和
把人领到“道”上丢了,人和道的不同就会在那里碰撞发酵,发热脓肿,最后涅盘生根开花结果
这一切都是人与道的自然作用,就像狗见羊,只要他们在一起就会自己开打
然后就能怀孕生崽
和,和合的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强弗抑会怎么样?
大声地把人从另一个状态频道喊出来,进入另一个状态,不把他吓到不让他对新频道抵触,你说会怎么样呢?
他肯定就会自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推动事情的变化
所以易
开而弗达则思, 开弗达会怎么样
开启新世界,把它扔掉世界面前,让他自己去面对世界要求,他的神道身位已经没有了牵绊而坐进此道(道弗牵),他的活力命力气力已经被唤醒(强弗抑),并乐对世界场景(开弗达)。这一路下来,到了开弗达这里,是不是相当于一个走对了道,攒足了力的战士,正与对手四目相对。
和对手四目相对的时候干什么?
开弗达则思
如此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思都齐活了,这“喻”的事业,教这个事业,也就算是到了至善之境了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要把教、喻这件事做到至善,得和易以思——让学生与教学共同体“和”,让学生在任务现场不打瞌睡,让学生注意力正对学习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08: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 第三天

第八周第三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问和易以思是什么意思?

答:和: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易: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
以:造字本义: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
思:造字本义:动词,审慎细密地反复考虑


和易以思;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学者将教者所教小心翼翼寻其模子制作成新的器皿,学者所学与教者所教形神相似是父与子般的传承,学者的每一个思索,都是在以上根基下的反复审慎。
这是一种从神进入的最高级的模仿,又不能说是模仿,传神而生新思,是真正的青出于蓝


【师说】
教者有兴有废,知兴废者喻,善喻者能使和易以思。其法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
与此对应,学有兴废么?
有,学之废,失于四:多寡易止
有必要,对多寡易止进一步说明:
多,贪多嚼不烂,说的可不只是个数量问题,他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思维方法错误——把一个整体割裂一块一块的,还怀抱多片,连自居都无法实现,错误认识都无法达成。
寡,见识浅视野窄,也不只是个数量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一个整体只是一个整体,没有细节和划分的思维,用道德经的话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绝对的实用观妙的方式,抛弃了观徼。观妙无名,观徼有名,有名万物之母。寡,是一种什么的方法错误
多寡,对应的是将观妙观缴割裂出来的方法论
易,之所以流变不居,因为无形以至于无正形,这也是一种方法论错误。认为事物没有“态”。与前面的多寡性质一样,都是割裂自居,不同的是多寡割裂的是形与态,易止割裂的是进程。易否定态,止否定了势。否定态的意思是,事物的内在运动没有细节没有中间层状态,什么都没有;否定势的意思是,事物运动的任何的态都是静止的,没有指向未来的趋势。
多寡易止:魂魄态势
多者无魂,寡者无体(只有魄)
易者无态,止者无势
学跟教一样是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在于运动。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
教的生命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学的生命也在于以自己的身份运动
生命之名与生命之实
名实
身份保障和运动机制保障,是教学不失两块基石
多寡易止,破坏了学的魂魄态势,学的生命之名和生命之实,都被消灭了
这是学者之失。教者必救,不救则教不成学不就。


【师说】
多寡易止是学者失败的四大途径,他们是学者这个学习共同体从结构到功能旳失能原因
学者之心从实到名的丢失与败坏
也就是说,这四失,失的是心,不是别的。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心德结构,所失不同
了解一个学生的心德结构了,就能知道他的所失为何
也就能针对性的准确的救其所失了
教者,长期日常化的维持一种有效的教职之能,随时救助学生之失的人而已。
也就是说,教有兴废,通过教者善喻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促进学生和易以思来解决。
学者之失,通过教者常善施救来解决
如何施救?今天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2 08: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四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请问什么是继志?
答:很少的言语,就能清楚通往大道路上 的所有障碍,让学者畅通无阻
缓缓的步履,就能快速剔除那些不善的部分,让学者不被余食赘行所蔽
鲜少使用比喻,就能达到喻(是学者泛舟知识海洋)的地步
这样就叫做继志,连接上师者的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23: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五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请问,怎么尊师?

答:让师能严,以礼来从形上使师尊,师者日日亲,则难严,以礼尊之可使其严,严便可通道,便可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2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 第六天

第六天,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请问进学之道有些什么纲目?


答:师者:逸——学者:功倍
善问:攻坚木
待问:撞钟
学者的行为是自己的事,师者是学者的辅助,推动学者自主运行,而不是学的主体
问,是进学之道的关键


【师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恩义相合了,则师尊道重,学者善学,问者善问,答者善答
教学共同体的运行就日常化的通常有效
善学者,老师安闲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还会将功劳归于老师。
不善学者,老师辛勤教导却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学生反而怨恨老师。
善学者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了一致,以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为目标 ,所有学习行为都被是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所有学习任务都被是为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心中感激活动中有老师导航指路
所以善学者不需要老师下多大功夫,并且还把学习成果归功于老师
不善学者,没有投入到师道学的教学统一体中,学习中的所有行动,都被视为为了自己(的良好体验)。只要是行为必然是对自己的消耗,从自己来说,都不是好感觉,所以不善学者天然抗拒老师只拍任务,要求改正错误等这些折磨自己的操作。如此老师哦事倍功半,事后学生还怨恨。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06: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第七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请问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为师?答:记问之学——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
还必须能够语之——知道学者的即时心动,并能随之用药(乐)

【师说】
善学,是解决了心的所属,把自己的心交给了教学共同体指挥
接下来的操作是,把心囚禁起来,致力于学
让学这看事情的具体细节,成为劳改任务
不间断的完成
其完成方式是问
为什么是问呢?
学的问完成方式之所以是问而不是别的,是因为
学,就是来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的
是所谓不明白,就是无法把事的细节,对应进放进自己心中的世界投影中。
这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事情细节不清,这叫疑;另一个是事情的细节清楚了头能转投进心里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在心得“货柜”上安放,都扎在手里丢不开,这叫惑
正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才学的,所以学所遇到的就是疑惑
怎么样解除疑惑呢?
问就是把那个正在面对困境的心中小人(学者的核心),关在问题做墙的监狱中,加以审查盘问
和学者把疑关在惑墙的牢房
这就是问
什么是善问呢?
问疑问惑,关的好审的好
对疑与惑,问的好的样子是:
像砍劈硬质树木一样
砍树一样
砍过树么
先把最容易搞的枝枝丫丫搞掉
然后搞最不好搞的疙疤
用些时间,这个木头疙瘩等连接部件,就把他所连接的木头松手解开了
问题这个树,就被解决了
心中被人(惑)所关的疑,或者关人的惑,就被解构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庖丁解牛的感觉
其实解决问题真的得法,所谓善问,你完全感觉不到你在解决问题
不像不善问者那样感觉到疑的迷和惑的茫
顺着问题本身的理路,用思想这把刀走一趟而已
就像庖丁的刀,解牛多年毫无磨损
这似乎在提示,所疑惑,都是有结构的,并且结构是相同的
善问者,是知道循着这结构的理路走
走走而已。
善学让你坐进监狱,善问让你坐到劳改工厂的工位上午
以上对应的原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师说】
学记讲述了一个以和易以思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所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培养过程,成长过程等等
和易以思,是一个很完整全息的表述
用学记的这种描述,很容易完整入道
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知道怎么做
但你看我们在家庭教化父母教职中,用教化不需要技术,只要立志就成来表述,实在是过于干瘪
这个感觉,大概可以代表两个通道风格的差异性质

善学是把自己弄到牢里,善问是把自己弄到劳改车间的工位上,那么善答,是不是就是在工位上做事的动作呢?
学记用了一个特殊的说法来指称回答问题的人——善待问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表达
问是在受审
善待问,就是善待审和受审了
善待就是能够把你接待的最好的接待了
善待问者,能够把问的审和受审接待的最好的人
答者,不简单
善待问者,是审讯室能够让审者和被审者,专心于审这件事
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像钟一样
在那里
小撞小响,大撞大响
响与不响,只有一个因变量——撞
钟声的悠长中,听着逐渐从容端庄
大家可以在家里敲钟听听啊
人真的从容了,钟声也就结束了
所谓从容,就是心与面容相从啊
心与容一致
多美
不善答问者相反
那些具体的反呢
不出声
声不纯正
声不能使人从容
声出人不从
人从容声未止
......
这是善答——善待问者
三者一体,乃进学之道也
什么是进学呢?
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捕活捉野猪为“逐”,称追地面的小鸟为“进”
像追地上的鸟一样,把学者赶进学这个统一体中
善学让学者到监狱报道到,善问让学者到监狱工厂车间上班,善答(善待问)使学者在工位上的劳动中发生内部变化
这样三部曲,追地面的小鸟进笼
进学之道
赶鸟进笼的方法与规律
严师为难,男难在恩怨相分,这主要是学者之故,也难在师没有进学之道,没有办法让学者离开恩怨相分,进入进学之道(赶不动这群鸟)
说到鸟就联想到鸟儿问答
还正好就是学问答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师说】
教者为师,其关键在于知至学之难易,也就是知道学者参加学习的心机和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从而能对更大范围的学生都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博喻),正因为教者追求博喻,所以学生应该选择一个学为君的君子做教师。由此可见做教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个端庄的教师,不容易(严师为难),难在师生之间心相通,通过尊师使得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进学之道,像赶地上的鸟一样,共同把鸟赶紧教学共同体这个鸟笼之中去
在这个善学、善问、善待问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中,对参加的是要鸽子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各自的入职条件
对于教者,不能只有记问之学
什么是记问之学?
记,是和结绳记事的纪相联系的一个字,意思是以前用绳子现在用言
言即心声
心声是什么呢,按照乐记的定义,心声便是心得运动动静
也就是用心动的波纹去纪
结绳记事也不是记录琐碎之事,而是记录天文地理等重大事项
改换了记录载体,所记录的事项还是重要的事项
如此记问之学的记是什么呢?
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
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
什么都知道
这叫记问之学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哟
如果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只是知道学问答的问——对疑惑的审与被审,那就更不够
光知道,知道的完整,不得行
还需要干个什么呢?
因为师者是是在追求大成的学者心变的
通过知道学者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而生出喻这种行动系统,博喻而取得教化成果
这种变化,是要通过教者“加药”的,只是知道不得行
这个药的添加,依靠学者的言语通道完成
必也听语乎
——还要知道他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
听心动
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的带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
说了还上不了岗(没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阴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等等吧,不搞夹生饭
如此严师之难,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师者这一半
原文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07: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第一天

第九周第一天回答问题:
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有三个条件:重视基本原理、重视基本技术、重视基本经历

【师说】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
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
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 “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 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 “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 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
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 “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 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 “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
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
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7 07: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第二天

第二天,学记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请问这算是在描述一个什么现象?
答:学中有个枢纽,这个枢纽不是学习的直观内容呈现,他是一个不可见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存在,帮助学者获得碎片整合的能力,获得精细化的能力,获得学的灵魂,这个枢纽。就是比物丑类——两个人并肩挨着杀牛,把纷杂的部分全部扭呀扭的扭出类别规范,扭出一个原理。需要紧紧挨着贴着学的心,在这个深刻的心的动下去像庖丁解牛一般顺着事物的规律纹理来学习(尊天道学),然后用心将所学的这些知识信息,扭到一起,获得一个概括性的升华。




【师说】
能够明白,有没有对关于原理道理的服从之心、有没有对实际做出一件事情的技术步骤重视之心,有没有亲自从以下现场获得能量冲击的直接而不间接之心,这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人
才有可能真的把志立在学上
教能听语,学能有志。这进学之道,才是真的能够热闹起来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彻着一个比物丑类。事物运动的这个运动本体,总是由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
这种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在进程中的张力,要求进学之道中的人行不离辎重
才能维持进学之道的本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重静躁之间的张力
是进学之道的灵魂。要求比物丑类才可以有志于教学。


【师说】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扭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
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类、比物(多物),扭者
三种东西
构成三个系统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所谓玄,所谓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4 00:27 , Processed in 1.127923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