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1-7-30 2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31 22:14 编辑  
 
霸言第二十三 
翻译:霸业和王业的规模形势是这样的:它模仿上天运行之象,仿效大地取法规则,教育民众净化人心,改善世道更换朝代,创新建立天下法制,分等爵列诸侯次第,使四海之内宾服归属,并及时匡正天下各国。它可以使过分强大的国家版图缩小,使朝政邪曲的国家风气纯正,使恃强暴戾的国家优势削弱,使杖权过重的国家地位降低;它兼并乱政害民的国家,摧毁残暴虐民的国君:惩处其杀戮罪恶,降低其爵列等第,维护其民众利益,然后以圣王之道统治其国。使本国自身富强叫作“成就霸业”,兼能匡正其他诸侯国叫作“成就王业”。所谓能够成就王业者,总有其独见之明。仁德相同的国家,他不去攻取;道义一致的国家,他不去称王。历来争夺天下,用仁德众势之威力代替凶残危乱的暴君,这是王者的常道。统治民众的人,必须遵循正道,成就王业、霸业之人,必须把握合适时机。本国政治修明而邻国危乱无道,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有利时机。因为国家的存在与邻国大有关系,我们国家的败亡也与邻国大有关系。邻国有事发生,邻国可以有所得;邻国有事发生,邻国也可以有所失。天下有大事或变故发生,总是对圣王最有利;国家将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圣人智慧的先见之明。先代圣王之所以能成其王业,往往依靠和利用邻国的举措不当。邻国举措不当,是邻国的敌人称心如意的条件。 
  想要掌握天下的大权,首先必须向诸侯施予恩德。因此,先代圣王总是有所取得,有所施予;有所屈曲,有所伸展;然后才能掌握天下的大权。军队的胜负取决于权力的大小,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得到土地利益的多少。所以,诸侯能够占有地利的,权力就跟从而至;失去地利的,权力随着也就丧失了。争夺天下的人,必须首先争取人心。懂得天下大路的人,能得人心;只精于盘算小计谋的人,便容易失去人心。能够得到天下大多数民众拥护的人,能够成就王业;能够得到半数民众拥护的人,能成就霸业。因而圣明的君王,总是谦卑有礼,放下身段恭敬礼待天下贤士,而后任用他们帮助自己成就王业;均分地利食禄来招引天下民众,使他们甘心归附、臣属。所以,虽然尊贵已奉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之财,进而兴兵攻伐,世人也不认为他贪婪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顺乎天下大道。用天下的财富,来为天下人谋取利益;用强大的威严和震慑之力,来聚合集中天下的权力;用广施恩德的行动,来联结诸侯争取其亲附;用严惩奸佞罪行的处治,来规范天下人的思想;借助天下的军威权势,来推广明君圣王的功绩;攻克逆施叛乱的国家,赏赐有功劳的能臣;树立圣贤的威望,来显示天子的德行,这样,百姓就安定了。先代圣王取得天下,有道术,那就是遵循大盛之路。也就是所谓的以物利民。能使国家经常没有忧患而且还能名利兼得的君主,可称之为神圣;国家处在危亡之中,而能使之得到长久保全的君主,可称之为明圣。所以,先代圣王所师从效法的,是神圣;所尊尚推崇的,是明圣。一句话而能使国家长久保全,不听取,国家随即就会导致灭亡的,像这样的话,就是大圣人的话。一个英明睿智的君主,总是看轻骏马与宝玉,而看重政权与军队。至于那些亡国而失天下的君主,就不这样了,他们往往看轻授予人政权,而看重施予人骏马;看轻授予人军权,而看重施予人宝玉;看重营建王室宫门,而看轻防守四方边境,所以国家的权力就这样被日益削弱了。 
 权力谋划,是神圣君王可资借助之事。独特明智的见识,如同天下的利器;独到周详的决断,就好比一座防守精密的营垒。这二者是圣人所要取法的。圣人总是慎戒事物细微苗头的萌发,而愚人只看到事物显明暴露后的恐惧;圣人憎恶内心邪恶的劣迹,愚人憎恶外表丑陋的恶行;圣人一旦行动就能预知其安危,愚人制造了危难却总为自己百般开脱。圣人总能捕捉恰当时机,但不会违背时势机遇。智者虽然善于谋划,但不如抓住好的时机。精通于运用时机,总是费力少而成效大。谋事无主见则易陷于困境,举事无准备则易归于废败。所以,圣明的君王务求做好充足准备,而且谨慎守住任何时机。以充分的准备,来等待时机的到来,再按照适当的时机兴举大事,时机一到就立即兴兵。摧毁坚如铁壁的防守攻陷敌国,打破大国围攻控制敌境领地,壮固根本雄厚基干,涤除细枝末节,亲善邻近国家而攻伐远敌。借用大国牵制小国,借用强国役使弱国,借助多数之人招揽少数之人,德行恩泽利于百姓,声势威名震慑天下;政令通行于诸侯各国而不遭反抗阻挠,近邻国家无不臣服顺从,边远各国也无不听从命令。由英明的圣王担当天下匡正时势,自然是合乎情理的。抑制强国,帮扶弱小,抵御暴虐,阻止贪婪,保全亡国,安定危局,延继绝世,这些都是天下之人所拥戴的,各国诸侯乐于亲附的,有利百姓称道的好事,所以天下乐于由这样的君主成其王业。至于智谋盖天下,断事冠一世,才能震四海的人,这便是辅佐王业的能臣了。 
 千乘之国如果管治得当,只要具备了应遵行的条件,也可以臣服诸侯,拥有天下。万乘之国如果管治不当,丧失其应遵行的条件,就不能保有其国。天下都已治理而唯独自己国家动乱,将不能保有其国;诸侯各国都能和好合作而唯独自己国家孤立无援,将不能保有其国;邻国都有险要可资守御而唯独自己国家无险要守备,将不能保有其国。这三种状况都是亡国的征兆。国家大而政绩小,国家地位也会跟着政绩一样变小;国家小而政绩大,国家地位也会跟随其政绩日益强大。国家大了而无所作为,会重新再变小;国家强了而不加以治理,可重新变弱;人口多了而不勤加管治,也可以重新变少;国家地位尊贵了而不讲礼节,也可以重新变为卑贱;国家权力重要了而超越法度凌驾其上,其权力也可以重新变得轻微;国家富裕了而任意骄奢放纵,也可以再变得贫穷。所以说,观察一个国家怎样,要先看其国君如何:观察一个军队如何,要先看其将领怎样;考察一国的军事战备,要先看其农田耕作如何。如果国君看似英明而实际昏庸,军中将领看似贤能高明而实际无能,农民看似在辛勤耕种而实际并不种田,倘若失掉这三项本应遵行奉守的条件,国家将不能保有了。土地广大而不去耕种,叫作“地满”;人口众多而不去管治,叫作“人满”;军队威严而不存正义,叫作“武满”。“三满”为患而不去制止,国家也就不能保住了。土地广大而没有耕种收获,这就不是自己的土地;卿相尊贵而不奉行为臣之道,就等于失去了卿相;百姓众多而不愿前来亲附拥戴,这就不能算是自己的民众了。 
  没有土地而欲求富有的人,必有忧伤愁虑;没有恩泽德政却妄想称王的人,必然存在危险;施恩微薄给予甚少而要求丰厚回报的人,必会遭到孤立。上层权小而下层权重,国都狭小而都邑过大,就将有篡权弑君之祸。做到君主高尊臣子谦卑,君上威严臣下恭敬,政令畅行人民服从的,才是治国的最高水平。假使天下有两位天子,天下就很难治理,不得安定;一个国家,而有两位君主,这个国家就很难治理,不得安稳;一个家庭,而有两位父亲,这个家庭,就很难管理,不得安静。法制政令,不从上层君主专自发出,就不能顺利推行,国家权力不高度集中,就无人听从。尧、舜时的百姓,不是生来就愿服从管治的顺民;桀、纣时的百姓,也不是生来就要造反作乱的暴民。所以,安治和动乱的根源都在朝中上层和君主。霸王之业开始的基础,应是以民众作为根本。百姓得到根本治理,则国家得以巩固,百姓动乱根本动摇,则国家面临危亡。所以,上面君主英明,则下面臣子敬服;政事平稳安易,则民心安定乐居本土;士卒训练有素相互协调,则作战英勇顺利取胜;使用能臣干将,则百事皆可得治;亲近仁人义士,则君主之位安泰不危;任用贤宰明相,则各国诸侯都恭敬信服了。 
  成就霸业的形势应是这样的;必须在实行德政和推行道义方面处于优胜之势,在运用智谋方面处于优胜之势,在兴兵作战方面处于优胜之物,在利用地利形势方面处于优胜之势,在举事行动的时机方面也处于优胜之势,因而,他能够称王天下。善于治国的君主,往往利用大国自身的权势威力,依据其形势的发展而使它缩小;利用强国自身的权势威力,依据其形势发展而减轻其影响;利用地位影响重大的国家的本身优势,依据其形势发展而减轻其影响,压低第地位。天下的强国多,就联合强国进攻弱国,以图谋雄霸一方。天下的强国少时,能联合小国进政大国,以图谋称王天下。强国众多时,谈论如何称王天下,那是愚笨之人的见识;强国稀少时,仍实施雄霸一方的谋略,就是败坏成就王业的计策。神圣的君主,都首先察看天下的大势,把握好行动与静待的时机;观察先后行事的机宜,察知通向祸福的门径。强国众多,先兴兵举事的国家就危险,最后才兴兵举事的国家就得利。强国减少,率先兴兵举事的国家就可能成就王业,最后再兴兵举事的国家必然遭到失败。参与交战的国家众多时,最后才兴兵举事的国家就可以雄霸一方;参与交战的国家减少时,率先兴兵举事的国家就可以称王天下了。 
  成就王业的君主用心方正,不会冒犯等级位次,不违背尊贤的原则,不会论资排辈地从众人中选拔人才,这是因为要图谋大业。所以成就王业者的形势规模必须是宏大的。先代圣王在争夺天下的时候,都恪守方正不偏的原则;因而所创立的事业能够万事统一、人心齐整;他治理天下平稳简易。王者立政出令顺应民心,合乎人道;封爵授禄公平无私,合乎地道,兴举大事顺应天时,合乎天道。因此,先代圣王一旦进行征讨攻伐,都是讨伐叛逆之国而不攻取顺从之国,讨伐局势险恶之国而不攻伐政局平易之国,讨伐行事过头的国家而不攻打行事落后的国家。本国四境之内,通过施行公正不偏的政令来役使;集合各国诸侯参加盟会,运用权威实力来相召。对近邻而不服从的国家,用侵削其土地的手段增加其忧虑;对偏远而不听从命令的国家,用强大的军事进攻形势加以威胁。一举即可征服,这是动用武力;对臣服顺从的国家就给予特赦宽免,这是使用文德;文韬武略兼而备之,这才是德政的完整体现。 
  至于国家地位的轻重、军事力量的强弱等形势问题,诸侯各国联合起来则强大,被孤立起来就弱小。即使负有骐骥之材的千里马,用百匹良马轮流与它追逐竞奔,它必定也会疲惫不堪。即使冠绝一代的强国,举天下各国都与之对立,它必定也会衰弱下来。强国因容纳小国存在而获得利益,又因自恃其强而失去自身优势。小国因折节事强而得到被保护的利益,又因擅自脱离强国而失去其独立。国家,无论大小,都有各自的谋略和打算;无论强弱,都有各自的形势和规模。使邻近国家折服,再以强兵威慑远敌,这是称王之国所要保持的形势;联合小国之众以攻击大国,这是各国因势均力敌所要保持的形势;借蛮夷之力攻伐蛮夷之国,这是中原国家所要保持的形势;卑身折节侍奉强国以躲避被其惩罚,这是小国图存所要保持的形势。 
  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首先发难起事,又违背天时、先机且变更天下大势的人,而能够建立功德大名,这事从未有过。首先发难起事、又违背天时先机,没有不遭遇失败的。凡是要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以匡正四海为名义而出兵者,就不可能只单纯依靠举兵进攻而取胜,必定首先确定进行攻伐的策略,占取便利的地理形势,选择有利动用兵权名义的先机,密切与盟国的合作关系,然后审视有利时机而行动,这才是成就王业的策略。先代圣王进行攻伐,兴兵举事必定合乎正义,动用武力必须迅速,根据天下大势来推知可否举事,衡量自己的实力来推测能否进攻,看攻伐所得结果而探知行动的时机。因此先代圣王从事征讨攻伐,必定先宣战而后进攻,先进攻而后夺取其土地。所以善于进攻的将帅,都要算计好我军人数以针对敌军人数,算计好我军粮草以针对敌军粮草,算计好我军装备以针对敌军装备。以人数对抗人数,如果敌军兵力有余,则不可以进攻;以粮草对抗粮草,如敌军存粮有余,则不可以进攻;以兵器装备对抗兵器装备,如敌军装备有余,则不可以进攻。应该避开敌军布兵坚实之处而攻击其布兵空虚之地,避开防守坚固之处而攻击其防守脆弱之地,避开较难进攻之地而攻击易于被摧毁的地方。 
  统治国家执掌政事不在于盯着督促以古道,治理当世统掌时政不在于精通旧制,成就霸业称王天下不在于成就拘泥小局面。君主决策失误、举措失当国家就会面临危险,举事错过形势、坐失良机其权势威力就会倾侧崩倒,谋事轻率、计划反复反而会招致祸殃,计策得当、谋划合宜其强势成力则可得到发挥,德政功业得以成就则威名盛誉随之而来,国家权势地位重要则君命政令容易推行,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之方略。 
  凡是要逐强争胜的国家,必定首先要竞争谋略、竞争形势、竞争权力。能够使君主心中或喜或怒的,是谋略;能够使国家地位或轻或重的,是形势;能够使军事行动或进或退的,是权力。所以,精通运用谋略,则君主的心愿可以达成,而所出号令可以顺利推行;精通把握形势,则大国的领土可以夺取,而强国的军队也可以抵御;精通利用权势,则天下的兵革可由权变而得调配使用,而诸侯各国的君主可使之来朝见。神圣英明的君主,审察天下大势,根据形势掌握当世的谋略,把握用兵的动向,确知领土的归属,明白政令所施加的对象。凡是出兵攻伐憎恶之国而得利、若其利归己所有,这就会造成邻国不愿亲附。由权势威慑所憎恶之国而得利,其实惠少归己所有,这就可以图就强盛之国。擅于独自专破一国,能坚守其强并且造就后世强盛的,可以成就其称王大业。擅于独自专破一国,反而造就邻国强盛、本国实力削弱的,那就要败亡了。 
 
查字: 
1.资:凭借,依靠 
2.术:本意为道路,在此为动词,遵循、取法。 
 
 
心得:天下霸业,以道为根,指向天道的目标,中间过程是有各种形式的,这样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成大事者比不拘小节”真正的虔诚与刻板守旧的异教徒的区别,明白了李世明篡权的正道意义,与中间弑兄逼父的看似不道的过程之间的意义。真正的成就霸业,是宏观上守着的天道,而不是事无巨细各个细微之处都要求自己完美的偏执完美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