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5-9 20:09 编辑
2021年5月8日 第四周第7天
今天任务 结合散势法鸷鸟前面的内容,完成最后的如下语句: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一、查字正音
1、利——利,甲骨文  (禾,庄稼) (刀,带锋刃的切割工具),表示用刀收割庄稼,镰刀 与庄稼 之间的两点 指事符号,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简体甲骨文 省去两点。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白话版《说文解字》:利,铦,金属农具。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谐和而后各有所利,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 果。”
2、害——“害”是“割”的本字。害,甲骨文  (被系扎捆绑的舌头) (口,嘴巴),表示系扎捆绑 舌头 ,以防人之口。金文 在舌头 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割断舌头。有的金文 将独体形写成断开的两部分 、 ,强调“割断”。繁体金文 加“丮” (执,紧紧抓住),强调恶意致伤的强制性。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舌形 分解成“宝盖头” ,同时用“丯” 突出纵横切割的创伤。造字本义:动词,古人为了消灭口供或证词,抓捕并割去当事人舌头。隶化后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丯”( jiè ) 写成“丰”( fēng ) 。当“害”的“切割”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刀” 另造“割”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害,使人受伤。字形采用“从、口”会义。“宀、口”会义,是说伤人的言语从家中而起。采用“丯”作声旁。
害字应与伤、利等字结合起来分析,从三个层面更好的分析害字的内涵。 害与利相对:利指的是“得”“入”,害指的是“失”“丧(出)”;“利”是人用镰刀收割成熟的禾谷收入室内,“害”是已被收入室内(宀字覆盖意为已收入室内之物)的谷物(宝盖头宀下面的丯意为野草)被下面的口吃掉即“所得丧失”之义,“已得之物遭到损失”这是害字的第一层含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静顺之纪,藏而勿害……” 收、杀、藏与争、犯、害相对,强调前三个字与后三个字的区别是——是否侵犯“已得之物”,说明“害”字在古人的逻辑里是侵犯已得之物的意思(侵犯未得之物就不算“害”)。所以“害”字的第一层含义是侧重于“已得之物遭到侵犯而丧失”,强调已获之利、囊中之物从得到失的这个过程。 害所得而恶也。——《墨子 ? 经上》 害与伤相对,伤是皮肤表层受到的箭伤、开口。 例句:命理瞻伤。——《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伤在浅层为伤,伤在深处曰创。伤和创的不同点在于伤口的深浅,相同点在于都强调伤口是自外向内(刀剑、箭头之类的兵器)造成的,患自外来;害则强调从内部造成的伤害、损失,即患自内来,损失源自内伤、内患、家贼、内鬼。“害虫、害群之马、谋害、害病、害羞”等用词也可以看出害多用于源于内部隐患造成的损失伤害之义,所以若把上述词中的“害”换成“伤”则文理和逻辑不通。 所以,综合起来,害字的内涵有三:第一,客体对主体造成损失;第二,损失的是已得之物、已获之利;第三,侵犯主体利益造成损失的客体即祸患源头来自内部而非外部。
3、决—— “决”是“決”的异体字。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玦”的本字,表示中断、分别。决,篆文  (水,洪水) (夬,即“玦”,中断),表示洪水将堤岸冲出口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夬” 写成 。楷书异体字“决”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三点水” 简写成“两点水” 。造字本义:动词,大水冲裂堤岸。古籍多以“决”代替“決”。白话版《说文解字》:决,在洪汛期打开水坝,让洪水畅通。字形采用“水、夬”会义。庐江有決水河,源出于大別山。
截然分开,断定,确定。
4、权—— 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勸”的省略,表示上级勉励下级。權,金文  (木,杖) (雚,即“勸”,上级勉励下级),表示手杖所代表的上对下的支配资格。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勸” 省去“爪” ,简化为“雚” 。造字本义:名词,手杖所代表的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环境的势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雚”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权” ,依据类推简化原则将正体楷书的“雚” 简化为“又” 。
权变——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权,动词:变通,衡量是非利害,因事制宜。 权变
5、肃—— 肅,金文  (聿,即“律”的省略,限制、约束) (“亚”的变形,古代聚落祭祀等公共活动区),表示依照严格礼仪进行祭祀。有的金文 误将“亚” 写成“心”形的“亚” 。籀文“𦘛” 将金文字形中“心”形的“亚” 写成“心” (态度),并再加“人” ,强调祭祀仪式的严格、恭敬。篆文 略有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亚”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严格依照礼仪虔敬祭祀。
形容词:庄严的,心怀敬畏的。6、败——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财宝。敗,甲骨文  (貝,财宝) (攴,持械敲打),表示毁坏宝贝。有的甲骨文 用“鼎” (至尊的象征)代替“貝” (财宝),表示毁坏尊鼎。金文 用“賏”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貝” ,强调毁坏大量钱财。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敲破尊鼎或宝贝,损毁家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文旁”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败”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白话版《说文解字》:败,毁坏。字形采用“攴、贝”会义。“败”、“贼”都采用“贝”作边旁会义。贁,这是籀文的“败”,采用“賏”作边旁。
二、译文
所谓的势,是对情况与道相和还是相悖的断定,衡量是非利害、因时制宜地应对不停的变化的威势。势的毁坏,是没有与神脐带相连而按照严格礼仪祭祀并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
三、心得
得势,是以道为判断标准的决断和能够灵活应变的威势,这是神覆而散势的结果。不能得势,是心没有舍神,没能与神相通,让神来统帅志思,所谓五气不精,神不在位,不能获得对方的真实情况,计谋无效,失了分散之实,动而自己的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