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19-11-8 21:11 编辑  
 
散势法鸷鸟 
原文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 
  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协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而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查字正音: 
 鸷:zhì  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凶猛:~强(勇猛)。~悍。勇~。~而无敌。 散:散(ㄙㄢˋsàn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解雇、解职。如:「遣散」。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ㄙㄢˇsǎn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闲逸。如:「闲散」、「散官」。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势:①本义,动词:强力押解犯人。  本义消失。 
②名词:强力,权力。   势力 势利           势均力敌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史记 • 货殖列传序》 
              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晋书 • 郗鉴传》            ③名词:趋向,贯性。  势必        势态                趁势追击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庙之中。——《史记 • 项羽纪赞》  
④名词:姿态。   /        气势 阵势          手势 姿势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间:①本义,名词:月夜无所事事而的时光片断 jiān 。 本字为“閒”   
②名词:时空的片断,有限的时空单元 jiān。  / 车间 空间 时间  
③量词:表达建筑单元的数量 jiān。 /  广厦千万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 • 陶潜《归园田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名词:介于两个时、空之内,两者之中 jiān。  人世间  天地之间     
    间,中间。——《广韵 • 山韵》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礼记 • 乐记》  
   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无遮碍。——元 • 张养浩《普天乐》  
⑤名词:介于两点、两线、两体的空隙,距离 jiàn。 间距 间隙  间不容发   
    间,隙也。从门,从月。囗(门+外),古文閒。——《说文解字》  
    其间不能以寸。——《孟子》  
⑥名词:介于两个时点之中的片刻 jiàn。  间歇   间不容息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 • 大宗师》   
⑦副词:时不时地,偶尔 jiàn。     
⑧动词:在空隙中夹杂、掺入、加入、渗入 jiàn。  间编 间杂   间谍 间骑 间人  
    间,厕也。——《广韵 • 裥韵》    
⑨副词:不公开地,秘密地,暗暗地 jiàn。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 • 陈涉世家》  
    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 • 魏公子列传》    
⑩动词:隔开,制造时空或心理距离 jiàn。  间断 间隔  圆:①本义,名词:鼎口流畅的弧圈。 本义消失  
②名词:圈形,从中心点到周边任意点等距的形、体。    圆球 圆柱 圆心               圆,圜全也。——《说文》  
              圆,周也。——《玉篇 • 囗部》  
              中吾规者谓之圆。——《墨子 • 天志》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 法仪》  
③形容词:从中心点到周边任意点等距的。     圆饼 圆镜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大戴礼记 • 曾子天圆》  
             ④形容词:均衡的,面面俱到的,周全的。    圆便 圆备                蓍之德,圆而神。——《易 • 系辞上》  
              自商暨周,雅颂圆备。——《文心雕龙 • 明诗》  
              孔子能方不能圆。——《监铁论 • 论儒》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唐 • 孟郊《上达奚舍人》  
⑤动词:使平稳,使面面俱到,使完满。     圆成 圆和 圆全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宋 • 辛弃疾《木兰花慢 • 滁州送范倅》  
              ⑥形容词:不滞涩的,流畅的,润滑的。    圆润  
              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啭而一一皆圆。——唐 • 无稹《善歌如贯珠赋》  
              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明 • 汤显祖《还魂记 • 惊梦》  
⑦名词:外形为圈状的古币。    /     金圆 铜圆 银圆  
⑧量词:中国现代货币单位(常由“元”代替)。   /    一圆钱   方:①本义,动词:放逐,剔发披枷,流放边疆。  本义后由“放”代替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 • 召南 • 鹊巢》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孙子 • 九地》  
②名词:边塞,边境。     方案’    方法 方术       方略’ 方式’                     方,表也。——《广雅 • 释诂四》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 • 逍遥游》 (注:方 = 药方)   
③名词:与中央相对的、各具特色的四处小行政区域。         方家       方言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易 • 观》  
              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 • 多方》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 • 招魂》  
             ④名词:边,侧。     方方面面        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 • 秦风 • 蒹葭》       
             ⑤名词:正四边形,正四边形边乘边所得的平面面积。                   方,矩也。——《集韵 • 阳韵》  
              方,圆之对,矩所出也。——《正字通 • 方部》  
              方,比也。——《广韵 • 阳韵》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周礼 • 考工记 • 舆人》  
             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银雀山汉墓简牍 •孙子兵法 • 十阵 》       ⑥形容词:正四边形的,规则的,正直的。   方材      方寸                                 方,正也。——《广雅 • 释诂一》  
              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 • 天志中》 ⑦量词:片,块,团。      /        立方 平方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 • 备城门》 
⑧副词:正,刚刚,才。        方便          方才 方今         方兴未艾               方,始也。——《广雅 • 释诂一》  
              短:①本义,形容词:箭射得不远。   本义消失。 
②形容词:空间距离小。  短波       短程 短路 短途      
              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说文》 
              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荀子 • 非相》 
③动词:缺乏,缺少。     短欠 短缺 短少         短斤少两    
④名词:缺点,毛病。       /        护短 揭短          说长道短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明 • 李渔《闲情偶寄 • 种植部》 
⑤形容词:时间少,时间不长。      短促 短暂         短工          短命 短期 短岁       /       长话短说        昼长夜短    
              凶短折。——《书 • 洪范》      长:①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 zhǎng。 本义只见于古文  
              长先而少从。——《庄子》 
              长,老也。——《广雅》 肃:①本义,动词:依照礼仪虔敬祭祀。    本义只见于古文  
              肃肃在庙。——《诗 • 大雅 • 思齐》  
②动词:整治,整饬,维护秩序。     肃反 肃清  
              宽肃宣惠,君也。——《国语 • 周语中》  
              命彼掌徒,肃我征旅。——三国 • 魏 • 曹植《应诏诗》  
              肃衣冠赴水于柳桥。——清 • 徐芳烈《浙东纪略》  
③形容词:庄严的,心怀敬畏的。     肃寂 肃静 肃穆 肃然       肃然起敬     /      严肃  
              肃,严也。——《玉篇 • 帇部》  
              肃,敬也。——《玉篇 • 帇部》  
              肃,恭也,敬也。——《广韵 • 屋韵》  
              主人肃客而入。——《礼 • 曲礼》  
④形容词:气氛压抑的,缺乏生机的。     肃杀   /    消肃  
              天地始肃。——《吕氏春秋 • 孟秋纪》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吕氏春秋 • 季春纪》   察:①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  本义消失 
②动词:审视,观测。       察访 察看 察勘        察言观色         察其言,观其行     /      考察 观察 觉察 明察 审察 细察 侦察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 • 离骚》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 • 本味》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 • 察今》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 • 庄公十年》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史记 • 屈原列传》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 • 魏公子列传》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 苏轼《石钟山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